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学习”作为一个词,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3.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蒋庆美  顾克珠 《中国德育》2006,1(8):78-79,84
我国学校德育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德育方式单一,与现实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二是学校德育缺乏长期的社会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5.
德性的养成既要由外而内,也要由内而外,是内外互化的过程。内外互化的道德教育是体验、移情、理解和反思诸环节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岗位体验是增强道德教育有效性又一新的方式,积极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育人,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的体验本质,道德和德育的理解本质出发,剖析了体验对于人道德理解的价值,进而强调德育工作中要重视人的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7.
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哲学,个体道德发生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探究性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则为探究性道德学习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哲学、个体道德发生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探究性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则为探究性道德学习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玲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45-46
道德学习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联系青年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个个具有真实性的道德体验情境,引发青年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激发情感体验,是青年道德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理解学习本身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注重学生的任务而不是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人。结果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受到约束。所谓学习方式,就是学习者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体特征,其中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偏爱等特征。由于个体的个性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强调学习品质的特征,着重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习的品质学习品质是学习方式的根本和源泉,是决定学习方式优劣的…  相似文献   

11.
展开生存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超越流俗的生存理解,这种理解把人的生存简单看成是与一般生物无异的生命存活状态,流俗的生存理解自有其传统哲学及常识基础,同时也得到了生物学生命观念的直接支持,但却直接有悖于对于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相反,当代生存哲学视域中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属人的意义性范畴,是一个哲学反思及反省活动可以介入的"问题".从流俗的生存理解到人生存的意义性理解是人自我认识的一次巨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浅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非常相似,它对我国走向开放型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发展我国学生道德判断力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转变教师的德育定位。  相似文献   

13.
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价值、内涵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公认的教育命题,但在实践中往往因对这个命题本身认识的不深刻与不全面而造成实践走样与效果疏离。共同的困惑促成了全球教育界对该课题研究的逐步关注。借助学习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解的内涵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以学习为支点,研究者找到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真正用武之地。对理解的价值及内涵的探究与明晰,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乃至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极具启迪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解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内容,对于德育具有直接意义上和间接意义上的方法论价值,前要求德育研究兼顾人性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后要求应用理解直接指导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这两种方法论价值可以具体体现于德育内容的确立、德育规律的探索、德育手段方法的择用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哲学对人的理解与把握存在着严重缺陷 ,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从实践证明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人 ,对人加以实践地理解和把握。指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的品格 ,是人之为人的规定。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面对巨量的信息洪流与便捷的获取方式,为获得而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理解而学的提出旨在回应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理解而学旨在发展学习者能够基于移情理解开展意义性联系与反思性运用,强调以迁移与运用为本的知识学习过程,进而实现知识与理解间的转化与生成。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根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中的问题,探索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能娴熟地操作电脑的“新新人类”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变化,为德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变以往的“他律德育”、“灌输德育”以及强调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忽视个体价值的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使德育充满人性魅力,提高德育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的把握取决于对人的认识 ,传统哲学对人的认识都停留在“心”“物”二元的论争上 ,其实 ,人还有另一种存在 ,即道德存在。道德存在的发现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和制度设计提供了一块新的基石。正是由于对人的道德存在的发现 ,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认识论的片面性 ,实现了对人的整体性存在的把握。所以说 ,道德存在的发现 ,为个体自我改造、为未来社会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理论依据 ,具有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