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孝作为其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学校应着重从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等方面,通过宣传孝道经典、引导学生践行和家校一体化等方法加强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出发点。在今天,“孝道”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其次讨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毖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具有多重涵义。本文主要从孝道所具有亲子之情与道义精神、以孝治天下与不孝入罪、孝的生活与习俗三个层面来诠释,并通过从自然人伦向社会人伦到生活习俗的转化三重诠释,力图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完整内涵及现代意义进行合理揭示。  相似文献   

4.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瑰宝。在新时期,合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弘扬尊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探寻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有效路径,创造出符合时代气息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孝道富于旺盛的生命力,回归家庭,为促进家庭幸福、协调代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孝伦理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是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而且与民族、国家相结合.孝观念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即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个体家庭经济的形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源于真挚之情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传统孝道的不合理内容进行批判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孝道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要肯定孝道对当代社会、民族、国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付荣 《成才之路》2023,(32):53-56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新时期对师范生开展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孝道意识和孝文化传授能力。面对部分师范生缺乏孝道意识和孝行为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开发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孝文化教育,树立典型孝行榜样,开展丰富的孝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师范生孝文化教育的传授能力等途径增强师范生的孝意识,培养师范生的孝行为,提高师范生的孝文化传授能力,以使他们进入中小学教学工作岗位后传播孝文化,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生孝道意识和行孝行为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弟子规》中的孝道需要在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典籍整体视野中才能得到恰切深刻的理解,需要在孝之为道的通贯、孝之为道的整全和孝之为道的相感中回归孝道文本的底色,从而心平气和地还原《弟子规》的本来面目,在当代探索适合于中国人的孝道养成之路。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非常必要。对广大青少年教授传统习俗文化,有利于培养其奋发向上的思想品质,促进吸收敬养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通过解读我国孝文化的内涵,分析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得出造成青少年孝道观缺失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孝观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剖析大学生孝道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把握家庭和学校孝观念教育的程度,进一步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抓住了孝道,也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孝道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孝”,但两家关于孝的思想理解存有巨大分歧。北宋僧人契嵩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吸收融汇,从而丰富了佛教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孝道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孝经》作为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传统孝道的一部经典著作,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孝的功能以及如何行孝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孝道,不仅是维护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是继承孝传统、弘扬孝美德的需要;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家庭美满、幸福,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孝道入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感悟孝之道、拥有孝之心、实践孝之行.  相似文献   

17.
吴琦 《职教通讯》2016,(5):71-74
孝道文化是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特色文化单元。在常州市创新式发展视域下,面对并正视老龄化问题,以传承常州孝文化特色品牌为基础,聚焦于孝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顺应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做好孝道美德的宣传、孝道文化的研究,依托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孝道传承的教育力度,同时,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弘扬孝行的主旋律,建构多渠道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并拓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孝道美德与常州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富强、和谐、幸福常州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9.
浅谈“孝”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无价瑰宝。"孝"字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孝"是会意字,表示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孙搀扶老人。"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传统源远流长。它是华夏民族赖以繁衍生存,繁荣昌盛的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基石。传统文化对践行孝道的具体建议是:尽心尽意赡养父母;孝亲需加强自己的修养;"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顺父母要有紧迫感。倡导孝道在当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孝道文化,孝的本质是爱与敬。当今社会,孝道缺失,致使人心不安、家庭不和、孩子不才,社会不宁。因此,重建孝道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