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丽亚 《新闻窗》2012,(2):99-9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关注。作为一名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报道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新时期农民的风采,帮助农民处理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和困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中突出"农"字,体现"农味"呢,10余年来办农业节目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2.
沈敏 《新闻世界》2011,(6):285-286
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进入了"农超对接"广泛实施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农超对接"三种典型的模式:家乐福的"直采"模式、麦德龙"源头"模式、彤瑶"产地供应商"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农超对接主要政策目标选择是: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大规模发展;强化农产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业产业优化,提高农民收入;降低采购成本各方得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社会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农节目越来越受到各级电视台的重视.各类对农节目日益多起来。但是总的说来.对农节目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普遍存在着表面化.浅层次的问题。如何把对农节目做深做细,增强节目的指导性和实际意义.是目前亟待加强的工作。我们辛集电视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高站位做好舆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是近几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大农民通过调整结构也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在农业结构调整宣传方面.辛集电视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积极宣传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增强农民靠种地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在吃透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认识到一号文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增收。因此我们十分关注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近两年.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出田野.从事非农产业,一条路是劳务输出,另一条路是发展小城镇建设.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我们对辛集市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4.
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为了充分报道全市"三农"工作,打造对农栏目品牌,有效提升传播力,吉安广播电视台适时推出对农栏目《乡里乡亲》。栏目创办三年来,关注农业,贴近农村,服务农民,受到全市广大农民的好评,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连续三届在全国农业节目评比中获奖,并且在第五届全国优秀农业电视节目评选中荣膺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从西柏坡回来的同事,给我带来几份当地报纸,其中,石家庄日报2009年6月9日头版头条刊发的《栾城草农敢闹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这是反映我国"三农"巨变的一篇上乘佳作。它以其宏大深刻的立意、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架构和带有泥土芳香的语言为典型报道吹来了一股新风,值得评析一番。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对媒体议程设置提出了全新的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视角、报道要求,形成了崭新的媒体语言社会环境。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报道为例,目前,媒体针对农业宣传报道这一资源,一改过去对农传播、对农节目、对农宣传的理念.转换为“为农传播”新思路。“对农“与“为农”仅一字之差,  相似文献   

7.
农业要上去,报道要先行。近年来,《湘潭日报》坚持唱响“农”字歌,为宣传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要搞好新形势下农业报道策划,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四季歌”式的策划,一定要围绕“结构调整”这个核心和重点,着重在报道的指导性、针对性和预见性上下功夫。 抓住“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 新形势下的农业报道内容十分广泛。但从湘潭的实际看,一定要注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才能带动和搞活其它农业报道。首先,要注意报道好优质农业和品牌农业,引导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湘潭的优质稻、湘莲、蔬菜等品牌已在省内外叫响,《湘潭日报》针对这一实际,坚持把发展优质农业和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银米 《大观周刊》2012,(44):127-127
当前,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机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农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我们要紧紧围绕农机技术推广为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围绕农机化优势这一布局,以科技为先,大力抓好农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技术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9.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往往是用一条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加若干日记或书信摘编等,对人物事迹进行追记。这在有意无意中,将典型报道模式化、脸谱化,套路化,导致了媒体间典型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市场创新。新闻报道紧紧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这其中包含多层意思:谁来开拓市场,是政府还是农民?谁来告诉农民市场需要什么,是企业还是政府?新的区域布局形成后,谁来补贴产粮区农民,是国家财政还是销区?如何理解农产品竞争与卖难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面对这些问号,记者一定要把握根本的一条,就是用计算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市场意识来判断其取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搞?经过各地的实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  相似文献   

12.
中等城市党报要做好农业大文章高振洲近几年来,我们常州日报一直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问题的宣传报道放在经济宣传的突出位置上,做足做好这篇大文章。报社因此多次要到省市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井连续4年被评为"常州市为农服务先进单位",受到常州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13.
占琦 《声屏世界》2017,(6):26-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意义重大.但农业栏目不好做,农业节目没人看,是对农传播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农业电视节目遭遇的最大难题.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对象、传播介质、传播形态均已发生变化,电视农业节目也应调整传播模式,融合新媒体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的传播特色和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其它农业节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不仅包括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在"视、听、形象、触觉"方面也极大满足着人们接受资讯的需求,而且让人们有机会、有办法在这一平台上变"受众"为"主角",向"一家独大"的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在这一挑战中,摄像机与照相机,便是人们(包括媒体)广泛使用的、不可...  相似文献   

15.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16.
农村天地广阔,是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富矿"。做好农村民生新闻,要知农爱农为农,要善于挖掘题材,要练就一双"新闻眼",要勤联系多跑腿。  相似文献   

17.
牛颜 《新闻窗》2012,(5):101-102
《三农新闻》系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唯一对农栏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为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成为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广播栏目。目前整个贵州广播没有对农的专业频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广播对农村的专门栏目也是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18.
基础观 系统观 引导观──对农宣传的思考成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一根本问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如何宣传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论述的是在对农宣传中应当确...  相似文献   

19.
史敏 《中国广播》2014,(11):1-1
在浙江嘉兴、山东汶上、辽宁东港、宁夏青铜峡,笔者见到对农广播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复兴:这些以农为主的县市,重新意识到对农广播的作用,重新建立起对农广播的系统和网络。一方面利用当地已有的广播调频,转播中央和省(自治区)对农广播节目并自办部分节目;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为每个乡村和每家农户免费安装音箱、音柱式"大喇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村村通、户户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30日开播的天津区县联盟广播,是一个从广播行业内部发起的,打破原有广播电视级别限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广播经营合作体。体制的创新,让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在探索中国对农广播改革创新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10、市县两级电台联合办对农广播的"天津模式",为天津的对农广播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