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摘要】《看见》作为一档由纪实和人物访谈构成的专题节目,因其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风格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看见》栏目的周末版为例,从栏目定位、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等角度出发解析其栏目特征。  相似文献   

2.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颖 《今传媒》2012,(8):96-97
人在纪实类专题节目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成为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将对《看见》周末版的选题、叙事技巧、纪实手法等角度分析,探究节目如何看见新闻中的人,并向观众传达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为案例,来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何在采访提问中正确的表达记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如何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情感关照;如何理性的报道受访者的情感;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的表达情感,这是本论文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以新浪《看见》与网易《看客》为例,从编辑宗旨、整体布局、具体版面、标题以及内容传播五方面的对比中,重点探讨商业网站新闻图片栏目的差异化生存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受众心理与节目策略——以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受众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有的放矢地作好节目吸引受众,只有对节目受众的心理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掌握,并在节目策略上进行策划和调整,才能在观念上超前,让最新的手段为我所用,从而在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论文以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为个案探讨建立受众研究基础之上的节目策略.  相似文献   

7.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育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文章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巧妙融合。该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但如何让思政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落地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新闻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结合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以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指导,力求解决课程思政与课堂教育融合生硬、实践环节思政落地不明显等痛点问题。在教学中要不断规范思政教学体系,精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质课堂,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落地。  相似文献   

11.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一位新闻工作者——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声名雀起,这不仅因为他冒着危险,多次率领摄制组深入重症监护室,制作出多期令人难忘的访谈节目,更是因为他在节目中那种“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以极强的公众意识,对高官平视,对新闻本质锲而不舍地采访和挖掘,从而满足人们知悉重要新闻人物和重大新闻的深度渴求。他因此被人称誉为“中国调查节目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王志,硕士。1989年开始干电视新闻,1994年加盟央视,主持《东方之子》、后任《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今年初开始担纲央视新推出的长篇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的主持人、制片人。职业理念:“要成为优秀的,首先必须是职业的。”  相似文献   

12.
中,隐藏记身份或隐藏报道目的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在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的新闻报道中,由于某些特殊题材、特殊场台、特殊对象的需要,为了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们不辞劳苦,克服困难,利用隐性采访采拍了许多鲜活的电视新闻,使《第五社区》好看耐看,充分彰显了电视新闻可视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薛宝海 《视听界》2013,(2):126-126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组的组长,为人宽厚,对我们这些后辈尤其关爱。不过,更让我熟悉的是《东方时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创作氛围。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新闻人、新闻真实,是新闻学最基本的专业术语,其内涵和所涉及的各类问题也是新闻研究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从业者探讨与思考最多的领地。柴静①以一个专业记者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剖析自己亲历的一些重特大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务实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孙玉林 《声屏世界》2013,(12):24-25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发展,草根记者满天飞,信息的传授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媒体公信力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媒体公信力下降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部分说明公众媒介素养提升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强了,宣告了"靶子论"的彻底破灭,迫使媒体人必须思考媒介的深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梅晗 《今传媒》2024,(2):83-86
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央视科教频道正式播出,聚焦于瑰丽的楚文化,被认为是继《楚国八百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开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电视散文’”?!这是一个极易引起争议的判断。因为“电视散文”已经产生近十来年的时间了。现在冒出来个“真正的”,难道以前的都是“虚假的”?这似乎在学理上讲不过去。这正是本文试图论证的关键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新闻学教育中,专业化教学理念已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即新闻学专业不仅要训练学生有娴熟的新闻操作技能,还要促使学生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运用到新闻业务中。以经济领域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类报刊和栏目迅速增长,必然要求学生将来能用经济学的专业眼光去分析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写出专业化的经济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