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2年11月8日,是我国第13个记者节。每逢此时,新闻界都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对广大记者而言,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不妨趁暇静思一些有关记者的"原点问题",并以此观照自身从而明晰"何所来、何所去"。在当下,这种"原点思考",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陈钢 《新闻知识》2015,(3):107-108,96
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重大调研等"显性新闻"之外,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隐性新闻"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是媒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抓住机遇把"大新闻"做出"高大上",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水准的体现,同样,在表面相对平静之下让日常"小新闻"出彩,也反映着记者的发现力、采集力、写作力。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4.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5.
作为记者,集体行动,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很少,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独自行动,单兵作战。单行独走,流动作战,难以监督,这是记者工作方式的一大特点,也是记者工作的职业特殊性。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不能不考虑到记者工作的这一职业特殊性,除了一般措施外,还要根据记者独立工作,无人监督这一特殊性,提出针对性、制约性很强的严要求、硬措施。对于记者来说,除了平时注意学习,加强修养,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外,还要苦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7.
张建业 《今传媒》2012,(5):110-111
自中央五部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以来,郑州电视台就在两档新闻栏目中推出的《记者走基层》专栏,"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短、新、实"才能为新闻报道添"魅力","走转改",正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好办法,在实践中让年青记者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8.
记者,就是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多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也就是说,记者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是对社会作用很大、影响很大。既然是"无冕之王",既然是高尚的职业,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呢?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记者是不是更应该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践行"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呢?  相似文献   

9.
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走基层"原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而是一种职业选择。新闻不分"高层""基层",有新闻的地方,就应有记者的身影。但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年,比如农村等我们通常认为是基层的地方,新闻出现的几率或所受关注度和城市相比,的确有很多不足。经过这几年"走基层"的强调和纠偏,有更多新闻工  相似文献   

10.
记者编辑开博客,应是主动参与网络舆论场的自觉行为。博客对记者编辑的职业意义,并非仅仅从中获取新闻报料或者发布"遗漏的新闻",更主要的是在与网友的平等交流中,拓展舆论传播范围,并形成具有优势的"意见中枢"。本刊特约网名"一把柳叶刀"的毛小榕,自述她在个人博客中交流、分享、启发并获得"柳丝"们共鸣的亲身感受。这对媒体人"经营"博客,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自信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必须继续推动"三时转型",即时政报道、时政部门、时政记者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旧闻”如何“翻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丽 《军事记者》2007,(12):26-27
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闻作品",而且还要有从"旧闻"中发现"新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都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热情为老百姓奔忙办事的热心记者。这些记者的共同特点是疾恶如仇,面对社会的不公,用激情之手,奋笔疾书,进而亲自出马为民请命,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面对许多"包公记者"的出现,新闻从业人员、政府部门、普通百姓评价不一。笔者认为,"包公记者"的存在在短期内其价值和作用值得肯定,但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从法治国家的要求来说,是不值得也是不应该提倡的。一、令人关注的"包公记者"现象及成因1.记者成了"包青天"。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4.
"闲笔"虽妙,功夫却在这寥寥数笔之外。除了"眼到口到手到",还要"入境入情入理",才能酝酿出恰到好处的"闲笔"。而编辑则要多一些"量体裁衣",少一些"削足适履",不应把记者文稿里那些"闲笔"轻易勾掉。  相似文献   

15.
董秀芳 《新闻战线》2012,(8):99-101
驻地记者应善于在"大同"中寻"不同",从同质题材中捕捉令人叫好的独家新闻,产生与众不同的影响力。走出去,下到最基层去,下到基层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和行业中去——这是"走转改"活动开始后,几乎所有新闻单位向编辑记者提出的共同要求。一时间,"一  相似文献   

16.
山西现"记者村",无业青年争当假记者敲诈煤矿."当记者",在山西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敲诈煤矿等单位的钱财.  相似文献   

17.
记得在一次新闻工作者的培训班上,一位副教授讲到合格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他所说的"过人的思想",应该是近似于新闻敏感性,而且是超常的敏感性。我很赞同这位副教授的见解。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反映了新闻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说明记者应当具备一种敏锐地发现和判断一件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超于常人,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要超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有些报纸的会议消息,为什么至今少不下来,短不下来?其原因之一是:“盛情难却”。记者案头的“请柬”(及类似请柬的电话、口信)总是接连不断,热情邀请,情真意切。记者觉得"盛情难却",去了。主人见记者光览,总是倍加关照,设"宴",赠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