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环渤海湾枣树种植带的形成,与方仙文化异常发达有直接关系。在战国秦汉方士以及魏晋道士的信仰中,枣具有养生、益寿、长生的神奇功用,是很重要的仙药或者是合成仙药的重要成分之一。枣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质量和产量日益提高,种植地域日益扩大,实在应归功于方士和道士的长期探索和努力。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大枣仙话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且亦存在一个由蓬莱仙话系统向昆仑仙话系统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的形象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狞厉的瘟神和杀神,体现出远古神话的原始风貌。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在汉代仙话中,西王母成了掌管不死之药和仙桃的吉神。从魏晋的《汉武帝内传》到明朝的《西游记》,西王母一直是众仙的领袖。西王母由原始神话中的凶神,变成了仙话中的吉神,又变成了神魔小说中的美神,这是道家的神仙观念所使然。  相似文献   

3.
在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初凤降服神兽坐骑,条件有三:一是发现天书所载龙鲛弱点,二是初凤受仙蚌庇护拥有神性,三是初凤和龙鲛的终极目标都是“谋一正果”。“神兽坐骑”与法器是剑仙的身份标志,显示了剑仙的正邪取向、个体修为与仙界地位。神兽坐骑母题具有“琴高骑鲤”的仙话渊源,鲤鱼构成仙话质素和拥有超凡能量。还珠楼主将鲤鱼“仙性”与剑仙仙话融合,开拓了海中世界愿景,世俗性与传奇性熔铸在女剑仙以及“龙鲛”形象上,在“神兽坐骑”母题演绎中折射出理想社会结构整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仙道观念推动了昆仑山从禁地到仙乡的转变。在《山经》中,昆仑山是天帝的禁苑;在《海经》中,昆仑之门被逐渐打开,成为方士采集不死药的园圃。至《淮南子》,方士以蓬莱仙山为原型塑造了昆仑,不死观念进一步强化,甚至渗透到空间本身。由于方士与帝王的特殊关系,昆仑重现了宫廷化、富贵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搜集近代传奇杂剧目录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研读了近代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小蓬莱仙馆传奇》。作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她确实多才多艺,工于诗词,兼擅书画。其创作才能,得到近代朴学大师俞樾和诗人杨古酝等人的赏识。  相似文献   

6.
再论杜甫与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杜甫的宗教信仰”章之部分论点提出商榷,就该章涉及的下列五方面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见解:一,杜甫求仙访道,是否受李白影响的问题;二,关于《三大礼赋》;三,关于《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四,关于《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乙天尊图文》;五,关于丹砂、葛洪、蓬莱及其他。  相似文献   

7.
王韬小说集中的部分小说并非王韬原创,其中《淞隐漫录》中的《玉儿小传》和《淞滨琐话》中的部分作品,分别出自吴兴王嘉桢和金匮邹弢之手。此外,还有一些品评烟花的作品则出自靉叇居士、成岛柳北、沈文荧、秦云、李芋仙等人之手。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在汉代,一些神话完成了由神话到仙话的飞跃发展,即有些神话首次出现仙话化的表现;一些已具有仙话化倾向的神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化。汉代神话仙话化倾向主要是受神仙方术思想的直接影响和神话载录者的侧面推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