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论’是总论,这是卢展工书记亲自点的题,作为前八论的集大成者,九论更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在布置任务时,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就开门见山,对九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相似文献   

3.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10年7月19日一版上的《留白的艺术》一稿,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调研式的评论。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经济区建设是否坚持为科学发展创造新样式的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吉林日报》2002年12月21日上的评论《金怀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好评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现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言论(评论)作为媒体的旗  相似文献   

5.
6.
刊登在科技日报2010年8月31日第5版上的《专家哪里去了》一稿,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短评,文字富有激情,文笔犀利、诙谐,论述严谨、深入,读后给人以酣畅淋漓,拍手称快之感。从写作上来看,这篇短评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点睛之笔,引人注目。新闻评论没有强制性,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评论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刊登在浙江省<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上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稿,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2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评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中国宁波网的网络时评《"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荣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新闻嗅觉,针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介绍并论证了一条可供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参考、具有高度推广性的解决路径,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指导作用,是一篇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刊登在徐州日报2013年8月21日的《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它涉及的是社会热点、难点医改民生大问题,无疑就是一篇为时而著的新闻作品。它以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赢得了"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厚爱,被评为调查性报道一等奖。从采访写作上来看,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这几年,《河南日报》的何平著述颇丰,不少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2010年年末,正值中原经济区起步、"十二五"开局之际,何平在短短一个月里连续推出"九论",如此大手笔、高"产能",  相似文献   

19.
发表在中国宁波网的网络时评《“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荣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新闻嗅觉,针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介绍并论证了一条可供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参考、具有高度推广性的解决路径,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指导作用,是一篇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  相似文献   

20.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1):43-4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