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剖析。首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自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技术革新、人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心理诉求等方面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从隐私暴露、色情化倾向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通过不断引导来推动网络自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肖 《东南传播》2015,(6):51-53
自媒体时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现象在广大网民中蔓延开来,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传播者,当自拍邂逅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它承载着网民全新的表达内心和展示自我的方式。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下,解读网络自拍的大众心理,主要以女性为主,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也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拍现象盛行,通过网络自拍展现自我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本文通过对自拍现象的解读,探究自拍文化盛行的原因,并对其折射的形象重构,公私领域的交融,商业气息的交汇等文化内涵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已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图像传播是视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网络自拍也作为图像传播的一部分成为流行,各种自拍照片充斥在社交网络之中。网络自拍现象的盛行有多种原因,这一现象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就心理学而言,人类原本就具有自我欣赏的喜好,并且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加以炫耀,以获得他人的好评、接受和认同,从而对他人实施影响,无疑,拍照是一种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自拍成为一种时尚,而网络自拍图片往往反映带有某些情绪或情感的自我,同人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来,网络综艺逐渐进入用户视野并深耕亚文化融合,收视良好、话题不断的成功案例日益增多.在青年亚文化传播视野下,哔哩哔哩作为亚文化青年的聚集地受到了青年群体的追捧.本文以哔哩哔哩原创综艺《说唱新世代》为例,探析该节目在青年亚文化的新态势下的表现形式和其用户构建群体认同的新表征.  相似文献   

7.
在数码摄影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利用智能手机或移动设备为自己拍照并上传社交网络,变得极为简单随意,这极大地激发了个体在一系列社会关系背景中的潜在心理:自恋,自卑,人格特质,自我感觉和意识,女性归属感以及女权主义。自拍因此混合了消极与积极、虚假与真实、个性化与大众审美。它不仅是一种观看自我的方式和载体,更是人们对自身复杂人性的又一次挖掘和呈现,这不禁引发了自拍对人行为意义异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9.
曹瑞玥 《东南传播》2023,(11):126-129
AR自拍滤镜作为AR技术的新兴应用是现代科技发展对认知有深度影响的事件之一。为探讨AR自拍滤镜下,用户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其差异维度,基于镜像理论,依托半开放式的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开展研究。研究发现AR自拍滤镜用户和非AR自拍滤镜用户的自我认知具有差异性,且差异性凸显于社交能力和外貌条件两个维度。研究认为AR自拍滤镜的用户应培养自我接纳能力、理性对待社会比较、提升社交自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思想解放和传媒技术的发展,自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文章采取正反透视的写作思路,以绘画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两条路径,从自拍的发展脉络、自拍的社交展演以及自拍的文化形态、商业化表达等方面探析了自拍背后的权力转移和文化意涵。文章提出,作为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表征,自拍虽然使个体获得了巨大的个人权力和表达自由,但在消费社会,自拍同样存在被商业利益绑架、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以及个体权力被滥用的风险,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3):61-67
智能手机的出现与进化,改变了自拍图像的拍摄、观看、处理方式,使得自拍由"平庸图像"转化为"视觉奇观"成为可能。在"呈现"自拍景观之时,自我的身体图像具有审美、叙事、交际等功能。而在对景观的"凝视"与"消费"之中,自拍图像的功能逐渐被异化,进而自拍实践沦为景观资本赖以压榨的数字劳动。面对自拍景观的权力宰制,个体可以将自拍图像作为图像政治的工具,以期通过自拍实践实现自我赋权,进而促进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认同,呈现主体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林瑶 《东南传播》2018,(6):70-7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观看、拍摄及处理照片的方式;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为照片分享提供平台,照片处理软件使照片从普通到"景观"成为可能,但是现实与自拍照的"虚拟自我"的分化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本文对景观自拍的异化现象做了陈述,认为自拍照片的增殖源于呈现自拍照片的同质化,使自拍的能动性被压制,缺乏创新;其次,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成因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用户心理、自我表演及意见领袖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提出了两点纠偏策略,认为应从提升媒介素养及意见领袖的准入标准入手,构建和谐自拍文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恶搞与全民乱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迪 《东南传播》2011,(8):86-88
在自媒体语境下,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的受众及舆论引导对象变成了积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主体。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这两个互联网中极其盛行的现象正是大众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体现。但由于网络还是一个尚未被规约的平台,近期出现了一些违背网络恶搞本来意图的事件。本文拟用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来分析网络恶搞和全民乱拍现象,从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16.
孙黎 《编辑之友》2012,(4):58-6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字幕组群体的身份构建/认同,其能动的文本解构与生存悖论,以及字幕组群落与主流媒介的权力逻辑、商业消费语境所进行的博弈与转型行为.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2013年度热词的头衔授予了“自拍(Selfie)”。牛津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人们为自己拍的照片,通常指人们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摄像头拍摄,然后上传到社交网站上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王敏 《东南传播》2010,(8):89-91
同人文化是对原创作品进行再创作的文化行为及其产物,是一种依存于网络的青少年亚文化。文章结合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相关特性,分析了同人文化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和个人心理动因,说明其传播特性及后现代的表征,并指出其发展的困惑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嘻哈是从属于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音乐形式,当今流行文化产业的快速变现与网络媒体的现象级产品营销机制为嘻哈音乐人"被收编"创造了绝佳条件。本文通过对比嘻哈歌手GAI的个人形象、音乐创作与现场演出方式在《中国有嘻哈》节目播出前后的差异,发现其正在以一种迎合收编的姿态面对大众文化,且流行文化产业对于嘻哈音乐的驯化已经改变了其原有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呈现井喷式状态,2014年底发生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引发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热潮。媒体的报道主体和主题均发生极大变化,从指责医方转变为揭示真相、同情医方,最终纷纷发布反思媒体责任的评论。在媒体报道的引导下,大众舆论也随之一波三折。本文以百度新闻中"手术室自拍"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的报道特点和发展态势。由此总结媒体在该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媒体应遵循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