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济·汉语叙事文学丛书清雅的封面躺在书店别样醒目,其中一本是郭春林的《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一如书名和目录上诸如“救救小说”、“消费时代的文学生产”、“用想象抵抗”等篇什的“宏大叙事”,该书从文学处境所引申出的是目前被普遍关注的国民阅读境况的大事情和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据《文汇报》报道,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桑地的小说《看上去很丑》一书,原名《在泥泞中飞翔》,后由书商同作者商量后改成了与王朔的畅销书《看上去很美》仅“一字之差”的书名,并由北大教授曹文轩专门撰文推荐。然而在上海福州路的图书城,记者了解到该书上架3天,一共只卖了7本,销量十分有限。书店人员说,现在读者买书看重的是内容和质量,一些商业炒作的手法已失去以往的风光,而这种单纯利用书名“搭车”、“跟风”的低级炒作手法,更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同,而有的出版社搭《廊桥遗梦》的车而出的《廊桥遗恨》、甚至《廊桥梦遗)等,更已成为图书出版界的一大笑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间座落在十字路口旁的个体经营的小店铺。店屋是就着墙根和人行道之间的一线之地搭盖起来的。店面宽约六米,深不到一米五,名曰:“文学书店”。一位中年人,正向营业员询问一本什么书。营业员翻找了一会儿,见没有货,便拿出一本簿子说:“您登记一下吧,同志!写上尊姓大名、通讯地址,所要的书名,一有书我们就立刻通知您。”  相似文献   

4.
浅析出版竞争的"同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书店里发现,摆放名著图书的书架上,同一本名著一般有很多个版本,让人目不暇接,不知选择哪本为好。粗粗统计了一下,《红与黑》的中译本不少于20种,《红楼梦》、《西游记》有50多个版本,新装帧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竟然达到60多种。不仅如此,在摆放其他类图书的书架上,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有超过300家出版社参与了计算机图书的出版。而这些在市场上流通的计算机类图书在内容上大体相近或相同,有的甚至连书名都完全一样。这种现象目前有个流行的叫法--同质化。  相似文献   

5.
世纪末的“误读”世纪末的时候,最大的阅读热点是什么?也许就是世纪末本身了。因此,它也就成了世纪末最大的一个出版热点。在稍微大一些的书店里,你只要在电脑查询中键入“世纪末”一词,电脑便会告诉你,这里有三四十种书名中有“世纪末”一词的书供你在世纪末的时候阅读。不光“世纪末”,要是查询“本世纪”、“二十世纪”、“展望”、“回顾”一类的词,一样会吓你一跳。年初的时候,上海远东出版社出了一套两本的《1999的告白》,这也是为世纪  相似文献   

6.
谈“主题书名”与“功用书名”我把书名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书的主旨内容命名的,称之为“主题书名”,如《知识论》、《数理逻辑》、《近代诗词选》等;另一类是以书的特定作用命名的,称之为“功用书名”,如《怎样科学地学习》、《学会生存》、《认识世界的工具》等。“...  相似文献   

7.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1,(10):M0001-M0001
最近我喜欢在逛书店的时候随意用手机拍下各种喜欢的图书封面,回来检点归类,慢慢琢磨。透过这些书名,忽然惊讶地感觉到其间的乾坤别具:《繁荣的背后》、《中国崛起的困境》、《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发展的受害者》……扑面而来的这些新书,令人焦虑震撼,不觉丝丝凉意。在这里,未必要“亲历阅读”就足以能激活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怎么了?我们的社会出问题了吗?  相似文献   

8.
去年底的一天,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二楼,数百名读者正在争购女作家程乃珊新出的散文集《您好,帕克》。这天,程乃珊特别高兴地来到书店站柜台,为读者签名留念。面对蜂拥而至的几百名读者,程乃珊面露笑容,不停地为一个个读者签名.不到二小时,八百本《您好,帕克》销售一空,可柜台前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书店一下“情况紧急”.书店负责人不得不举起扩音喇叭出来维持秩序。急得满头大汗的程乃珊好不容易挤出人群,走进书店经理办公室,拿起电话:“快,快把剩余的书送来……”。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0.
我以为,影印古书应该以严肃慎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选用善本,至少是讹误不多的版本,书前加上出版说明、内容评介之类,书后最好能附以力所能及的校注。这不能算是苛求,这是广大读者对出版界最起码的希望。而有些省、市的“古籍书店”这几年影印了一批古书,却缺乏这种负责精神。他们只是把一些估计销量较大的古书,原原本本影印出来,一发了事。不但无一字校注,而且连一个字的说明也没有,只有本书店的大名和比较昂贵的定价明标无误。笔者案头就有一本某古籍书店影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本来,《千家诗》的校正新排新注本已经出过好多种,这个影印本只有“绘图”这一点可  相似文献   

11.
谈到晚清,人们向来刻意强调的是“弱”、是“落后就要挨打”等等方面。在这样的背景里,像《弱国的外交》这样一个名字,倒是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在书店里,就是先被这个书名给迷住了。  相似文献   

12.
明代民歌以其独特的魁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为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中华文苑中的又一奇葩。明代民歌集多以诗意很浓的名字命名,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民俗气息,如:《挂枝儿》、《夹竹桃》等,有的干脆名之日《山歌》。1935年中央书店出过一种明代民歌集——《黄山谜》,收人《国学基本文库》,为该丛书的第一集第五种。“黄山谜”这个名称明显与其他明代民歌集不同,没有一点意趣,令人迷惑。著名俗曲研究专家赵景深先生就曾对此产生过疑问,他在《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序中谈到:“《黄山谜》这书名也许不可靠,内容也任意…  相似文献   

13.
近日游走书市间,看到几本新书,不由地一惊,打个激灵。首先是《糟蹋从亲人开始》(巫昂著)和《畜生级男人》(李师江著)两本新书。“语不惊人誓不休”,应该讲,这两本书的书名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境界,将汉字的组合功效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翻阅全书,其中的文字并没有这样的书名来得刺激、来得抓人。原来作家自有作家的解释:巫昂说这里的“糟蹋”指的是“真诚面对”;李师江言及的“畜生级”男人则是一种“简单粗暴”、“掐掉文人的悲悯情怀”、“注重对生活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4.
图书"附属品"功能的深度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苗 《编辑之友》2002,(5):28-29
"读者不仅是根据书名和作者名来选择书,常常也会出于一种说不出的原因,想看看书而去书店.在这种场合,有时会发现一本非常合乎自己心意的书.于是就拿在手里,看看腰带①上的内容介绍,翻看一下后记、前言和目录,然后哗啦哗啦地整个翻几遍,顺便阅读几行正文.书名和作者名慢慢地印入脑海中,于是付款买书."②这是日本著名装帧设计大师菊地信义的一段话,它揭示了门市销售的一种普遍情形.  相似文献   

15.
今日萨德     
在书店看到一套三卷本《萨德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喜出望外,立即买下。老板却愁眉对我说,没人知道这书的价值,你能不能给推荐介绍一下?我说,有个简单方法,你把李银河博士的“性社会学系列”著作  相似文献   

16.
听说书名原本打算用《浴足》,后来又定做《润身》。《润身》也好,《浴足》也罢,都好像充满了澡堂里的雾气,给人一种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的憋闷感。一直在想为什么最后还是用“润身”来做书名,一方面这个颇为文气的词和主人公刘美好、包大平的“土气”好像有些出入.  相似文献   

17.
里尔克并没有写过一本名为《艺术家画像》的书。以这个书名出版的这部书,实际上包括了里尔克的两本书《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和《奥居斯特罗丹》。最先起意将此书收入“经典散文译丛”是选中了前一种,后因字数不足,而将已出过一个译本的《罗丹》补入。等到书稿编辑完成,回头再看书名时,“沃尔普斯维德画派”这名既长,且拗口,还陌生。责编来跟我商量取什么名好。为通俗起见,拟了个“艺术家画像”,只不过是对两本书内容的概括。当初,里尔克应出版社之邀撰写艺术家评传时,“一半是乐趣,一半是苦役”。因为当时诗人衣食无着,为挣碗饭…  相似文献   

18.
帮朋友买书,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偶然发现《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因受电视的影响,毫不犹豫地花3.85元买了一本,回去一翻,大为吃惊。原来此书不仅是“精彩对白”,还是本实用错别字小字典。全书15.7万字,共221页,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120多个明显的,而且是不重复的错别字,平均两页不到就有一个。连书名中就把“精采”写成“精彩”了。  相似文献   

19.
读了《出版工作》1988年11期成志文同志的《书店分配体制的一种改革——谈“百元销售计酬”制》一文,介绍金华市书店系统1987年推行“百元销售计酬”的分配形式,改革了原来死板的工资制度,破除了“大锅饭”,向按劳分配前进了一  相似文献   

20.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的。当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这一点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股异常强烈的、经久不退的思绪:倘若我能为宾雁写传,那传名,我也同样会定这一个——《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责任编辑之所以要坚持使用这个篇名作为书名,其用意之一就在于要为刘宾雁树碑立传,确认刘宾雁是个“不会说假话的”人。不仅如此,这位责任编辑在《代序》中还有话。他说:“诚然,以如此简朴的词语概括宾雁,决不可能道出他作为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全部特性,倒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