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在那些作者自投的稿件中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书稿的作者已是声名显赫,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名望;另一种是,一些书稿所显示出来的学术水平大有过人之处,但作者却年轻、资历浅、影响力弱甚至没有影响力.辑可能会处于高水平著作与浅资历作者之间的矛盾中,产生了对选题取  相似文献   

2.
魏艳君  彭熙 《编辑学报》2015,27(4):371-372
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作者参与校对工作.作者参与校对,重点是编辑稿和二校稿的校对.编辑稿作者校对主要是针对责任编辑的意见进行确认、修改、补充,二校稿作者校对主要是排除排版过程中不同文件格式转换导致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出版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忽视对作者侵权行为的审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不加重视.涉及审稿的论著大多强调政治把关、学术把关和文字把关,很少提及对作品著作权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二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版权意识,认为"文责自负",且在出版合同中已明确规定了作者应保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因而对作者所拥有的著作权是否存在瑕疵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文责"的偏颇 "文责自负"是多年以来出版人、作者和读者常用于概括作品责任的一句术语.特别是在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以后,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尊重作者的创作权益,一些人便以为"文责"真的是作者"自负"了.文责,<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文责自负",简而言之,是文章的作者对其内容负有责任.这一普遍的认知,其实是源于一种朴素的创作思想.作品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意愿创作的,作品内容表达的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责任和义务当然应该由作者负责.这便是"作者主责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情报学报>和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两种期刊为例,分析了期刊作者群的新陈代谢现象及其规律.首先统计了作者的发文时长、发文速率和发文间隔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作者第一次在所选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年份,对作者的年级进行了界定,并分别统计了历时态下作者群的衰减规律和共时态下作者年级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两种期刊的实证研究表明,每年的期刊作者群中,有2/3左右是第一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新作者;在这2/3的新作者中,又有3/4左右的作者此后没有再发表过文章,即昙花一现的作者占每年期刊作者群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本文还尝试说明这一新陈代谢现象的机理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没有打开Publishing Books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谈论出版过程的图书.然而,打开之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这是一本类似论文集之类的书,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描述.书中的作者,既有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出版经纪人,又有作者、读者、学者和书评者.可以说,图书出版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本书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文章,既有对美国出版业的历史进行回顾的,也有对美国出版现状进行描述的,还有对图书出版未来进行展望的.正因为这些文章,丰富多彩,从不同侧面对图书出版业进行了描述,我们才将这本书中译名定为<图书出版面面观>.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作者是出版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谁拥有了优秀的、强大的作者资源,谁就有了占领市场的法宝。正如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S.贝利在《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中说:“出版社的活动深受一群才华横溢的作者所影响,他们被看做是出版社的力量和源泉。”但现实情况是,大型出版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欠妥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与作者有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在编辑出版活动中,责任编辑在处理作者稿件时常常出现多种欠妥行为.这既有责任编辑的主观原因,也有目前编辑出版活动中相关规章制度、外界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消除和避免欠妥行为,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我国科技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判断作者投稿的目的 面对一本自来稿,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作者出书的目的.有些作者将工作的总结和心得汇编成册,或者作为项目结题之用,或者作为经验推广而发,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专业性强,作者多为熟手,出版之后一般不需要借助出版社发行,作者有自己专门的定向销售渠道.这种自来稿,在专业图书领域较多出现.在大众图书出版领域,我们碰到的更多是,作者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而写作,内容可能和作者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完全是一种兴致所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代的图书编辑,在从事图书出版过程中,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要切实做到全程负责,尤其是细节性问题,不妨也要小题大做. 一、与作者关系的维系需要编辑小题大做 1.图书制作前注意与作者沟通 编辑在读者和作者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在作者动笔之前先对其说明图书选题策划的原因、读者对象的定位以及内容形式的要求等,并提供参考资料;在作者图书编写过程中应经常与其沟通,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主动组稿已是市场环境中编辑策划和组织选题的一项基本工作,但不同的选题有不同的组织思路,比如高校教材选题涉及的不止是一两本教材和几个作者,而是有其选题的系列性和作者的广泛性.笔者在这几年的编辑策划中,对教材选题的策划和组织就有一些感触,姑且称之为"经"吧.  相似文献   

12.
优质、固定的作者群是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善于识别、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将其培养成优质作者群.介绍依托期刊举办培训班,深入各学术团体或单位对作者进行系列培训与跟踪辅导,以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发现与培养有潜力作者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文责自负"的误区 在作者撰写作品和出版部门出版的过程中,常有人用"文责自负"来概括作品的责任.何谓"文责自负"?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可见,"文责"一般是要作者"自负".这一普遍的认知,实际导致了"作者主责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5.
树立良好的文风,每一个动手写文章的作者要负责任,书籍、报纸、刊物的每一个编者也要负责任.如果把良好的文风比作一棵美丽的花,那么这棵花是由作者和编者共同培育起来的.作者和编者一般合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发生争论.争论常常起于修改稿问题.有的作者说,编者不应该随便修改作者的稿子,编者的修改会破坏作者的风格:有的编者说,修改稿子是件苦事情,没有哪个编者特别喜欢改稿子,只是有很多稿子非修改不可.有人说,应该"文责自负",有人说,编辑部"有删改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知道编者的一些甘苦.我觉得,只要大家想到作者和编者是共同为读者服务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艺术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值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有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不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读者、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卢虎 《科技编辑研究》2006,18(3):184-186
我国艺术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值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有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不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读者、作者和期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一个出版社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作者群体的素质.出版社要赢得长久的品牌优势,就必须认真审视和分析自己的作者群体,物色、发展、巩固一批有才华的作者,积极保护和开发作者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出版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版者和作者都应防止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避免给对方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出版合同订立过程中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出版者或作者假借订立出版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相似文献   

20.
“推敲”故事流传千古.贾岛当年苦苦研究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时,他并不在乎和尚在那个月夜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是一味在想象中研究怎样开门才有意境.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文学有文学的推敲,新闻有新闻的推敲.以我之见新闻推敲,除了用词的准确、精练、生动外,其落脚点再应放在事实与原因两个方面.先谈事实推敲.在新闻写作中,这是比文学推敲再严肃更重要的任务.例如《陕西日报》曾刊登一条消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上山挖药时打死一只豹子.消息传到美国,纽约一家报纸想转发这条新闻,可是在消息中发现几处不大可信的地方.这家报社两次打长途电话到陕西日报社找作者核实,未能找到作者,便不肯轻率发表.后来,借某代表团访华之机,让代表团长充任特派记者,要他核实老妇打豹子的事实.这位特派记者找到消息作者,提了一连串的问题,由作者补充了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