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欣赏、评价能力。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新题型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例如200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为了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打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请认真品味这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考原题J 1.今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此前北京连 日下雨,这一天阳光灿烂。演讲一开始,宋楚瑜就以“拨云见日”来表达他此时的感慨。 你能听出“拨云见日”的双重含义吗?请把含义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l)。(2) (选自福建福州市2(X)5年中考语文试题) 2.下面这段对话中“乙”的答话不甚得体,请将你认为得体的答话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 甲:国民党主席连战是4月几号来大陆访问的? 乙:我怎么会知道! 甲:你对连战的来访有什么感想? 乙:这关我什么事? (l)。(2) (选自广西河池市实验区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魔指…  相似文献   

3.
湖北黄冈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语言实际运用题,这道题充分反映了“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请看题目:  相似文献   

4.
语文考试,有一道题是:“丁玲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小袁不懂,他趁监考老师转身之机,便偷偷询问同桌,同桌小声答道:“《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袁立即写上。当晚,老师阅卷,突然哑然失笑,原来他写的是:《太阳照着三个和尚》。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答一:碧血洗银枪(。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答二:乱世出英雄。(有气魄!)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答:好酒同品尝。(做广告啊!)语文试题:小说《红岩》的作者是?答:江姐。生物试题:请试述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一:网吧被查封或电话欠费停机。(喂,恐龙只…  相似文献   

5.
200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好题目:请你回忆一下课本中要求开展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回答下列问题。(1)你所在的小组调查的内容是什么?(2)用一句话概括出你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不超过20个字)细析上述试题,它至少起到了以下三个作用:一、导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目标·总目标》中第5点也明确规定:“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不难看出,上面这道试题就较好地体现了以上要求。新的课标教材都…  相似文献   

6.
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增加了仿句这一开放性试题,这种试题的考查,“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它将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为给考生中考复习带来帮助,笔者精选了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仿句题,供参考。1.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是使用新大纲、新教材进行中考的第一年,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重要一年。因此,有目的地创造性地设计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题目必是今年中考的一大亮点。200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你回忆一下课本中要求开展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猜谜语     
下课了,小鹿、斑马和驼鸟缠住猩猩老师,给他们出一道有趣的题。 “猜谜语吧,我最喜欢猜谜语。”小鹿说。 “好吧。”猩猩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l、2、3、弓、5、6、7、8、9、10,然后说:“这是一道谜题,谁来打一句俗语?” 小鹿想了想,走上去用板擦擦掉了“峨、5、6、7、9,然后间猩猩老师:“我猜得对吗?” “很好。”猩猩老师满意地}点头笑了。 斑马和驼鸟却被弄糊涂了。 小朋友,你知道那句俗语是什么吗?猜谜语答案:不管三七二十一猜谜语@李燕凤~~  相似文献   

9.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来了。作为检测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探究试题,也悄悄地登上了中考语文的试卷,并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面对这种新颖而又难度较大的试题,我们只有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才能在考试时应付自如。  相似文献   

10.
“仿写”这种试题类型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纳入语言试题范畴,这种认识固然不能说它错误,但至少是有片面性的。“仿写”试题实际上是一种全能型试题,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可是许多同学甚至一些语文老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影响了高考备考效率的提高,甚至在备考过程中形成误导。让我们结合实例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下面是一道高考题: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的一句相同。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  相似文献   

11.
某地一份模拟试卷“语文综合性学习”部分出了这样一道试题:你认为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哪些?请你提几条杜绝酒后驾驶的意见或建议。掩“卷”而思,这是语文试题还是交通法规的问卷调查?翻一翻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类似的题目并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2.
朋友们,最新研究表明“:守株待兔”这个寓言诞生的同时一句俗语也诞生了。这句俗语是什么?请大家猜猜看。一天,宋国的一个农夫正在耕田。哈哈,原来是只撞树桩而亡的兔子。太棒了,有兔肉吃啦!!什么声音?这么大的动静?!嘿嘿,今后我就在树桩旁等待兔子了,一样能过上好日子!阿三,今  相似文献   

13.
某小学五年级期中试题上给出了这样一道测试题目:猜一猜下列的数字谜语。(各打一)7/8()1=10()1/100()15分钟=1000元()于是,考场里的学生个个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却怎么也猜不出这些罩着神秘面纱的成语。甚至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也是各执己见:就“7/8”而言,有教师坚持认为应当作“七上八下”,也有人觉得是“七嘴八舌”,而“七零八落”亦未尝不可。且不论这些答案正确与否,仅凭这几道语文试题,就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考试要大海捞针吗?这是我们提倡追求的创新吗?这样的语文测试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理解,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上,…  相似文献   

14.
有位教师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的神经,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句话并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每次试题一露面,就成为语文教师“评头品足”的对象,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对于今年的语文试题有些什么意见呢?我们也请几个省市的教师来评品一番,不知您是否和他们有同感?  相似文献   

15.
分析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仿句题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这一方面固然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仿句题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经典题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仿句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面以近两年一些省市中考命题为依据,试对仿句题型进行分析。一、完形填空类。要求填充语句,使整段话表意完整,句式上也要求适合整段话的表意形式。例一:仿写句子。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仿…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数比例最大的部分。这部分得分情况如何取决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中考阅读试题题型要有清晰的认识,掌握答题技巧,这也是特别关键的得分因素。研究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内容,把握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题型特点,是应对中考语文阅读的前提。按照中考命题的原则,在试题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为我们研究中考试题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然,每年中考在试题设计上力求和往年相比要有所创新,但是在整体上变化并不大,只是在局部上有所变化。从近几年我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设计…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漳州市中考政治试卷有这么一道简答题,题目大意是这样的:小丽妈妈趁小丽上学时砸开抽屉,偷看了小丽的日记。问:小丽知道后该怎么办?你是同龄人,请帮她出主意。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可多元化,而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最多的一种答案是小丽妈妈侵犯了小丽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侵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启蒙》2011,(3):62-62
课堂上,李老师说到“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俗语,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句俗语的意思。大伟站起来说:“意思是说男子汉要坚强,不能轻易掉眼泪。”  相似文献   

19.
●某次语文考试,同桌在默词的时候突发灵感:“问君能有几多愁”要求补后句,他补了句:恰似一道叉卷上留(原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老师毫不客气地在卷上打了个X,他还沾沾自喜地说:“原来我的灵感好灵的!” ●也是语文考试默词,原题上句是:“玉不琢,不成器。”结果我们班一强人答:“朋友妻,不客气!”第二天家长就被叫到学校了。 ●仍是语文考试,题目:“长江后浪推前浪,”某人答:“一代更比一代浪。”结果自然见家长。 ●高中的时候考试有道题:请写出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全名。其答案如下:藤野菜菜子、藤野英二狼、(当时…  相似文献   

20.
胡国雄 《初中生》2003,(9):15-16
分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仿句题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这一方面固然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仿句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的经典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