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表现了诗人为人民呼号奔走,关心下层民众生活,向上层统治者勇敢进谏,希求整顿乱世,拯民兴国的耿耿衷心和拳拳爱民之意。本文从相关诗歌作品出发,分析阐发其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8,(1):56-60
杜甫在湖湘大地上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三个年头,期间留下了93首纪行诗歌。这些诗歌一方面记载了他和湖南亲友、官吏士绅交游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为"诗圣"的杜甫关怀天下、心忧黎民的忧国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打工诗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开始从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诗坛。"打工诗歌"是以进城农民工为主体的打工者用自己的生命、血泪书写的最贴近底层、最真实、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它是新世纪以来打工者的精神写照。其中漂泊、疼痛与抗争是近十年来打工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主题,真切地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4.
清代岭南诗人张锦芳致力于交游诗的创作,在他现存的近二百首交游诗中,既记载了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诉说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总体而言,张锦芳的交游诗具有风格凄清哀婉,充满愁苦之音;眼光精到,对朋友成就点评到位的特色。在乾嘉时期,张锦芳的交游诗展现了在"乾隆盛世"一位下层文人的心声,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农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诗人的人格特征在诗中有多方面体现。金农诗通过"鸥"、"鹤"、"菊"、"梅"等众多意象营造出意象体系,含蓄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取向;又通过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直接传达了作者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性格和感情意绪。同时,金农的交游取向也突出地体现了其人格特征,他的交游网络除了和浙派人士具有特殊渊源者如卢见曾、鲍鉁等个别官员外,多限于浙派人士,其中以隐逸和布衣之士为其交游主体。  相似文献   

6.
李白与王维,都是唐玄宗执政时期的重要诗人,二人之所以未能交游,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王维而言,其在政治与文学两方面,于开元天宝之际均未能建立起真正的知名度,乃为其关健;以李白而论,极度的自负与极度的自信,则是导致其失去王维这样一位诗国友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之故,二人的未能结合,而成为了唐代诗歌史上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7.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8.
唐代女诗人薛涛,文采风流,有《锦江集》五卷行世。她诗中有对心有灵犀知己之爱的渴望,有对琴瑟和谐婚姻的憧憬,有对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追求,有对身为女性身份的不甘,有豪迈炽热的家国情怀,有对自我飞蓬般飘零命运的反思等内容。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了属于她自己的传奇,在我国女性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炜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他的几乎每部长篇中都弥漫着浓厚的流浪色彩,并且几乎都遵循着"漂泊——栖居——再漂泊"的轨迹。文章着重论述了这一流浪轨迹,并对这一轨迹的各个环节的成因详加论述,最后对这种流浪的出路予以简单归总。  相似文献   

10.
刘基与苏友龙之间的交游历来不受重视,其实,苏友龙与刘基交游的时间比较长,且关系密切。苏友龙对刘基的仕途经历可能产生过重大影响,刘基前往处州协助"平寇"可能出于苏友龙的推荐。苏友龙为石抹宜孙处州集团的存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既发挥着精神领袖的作用,又承担着组织协调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非常鲜明的音乐性,在具体的诗歌审美活动中,应注意诗与音乐的融合。两者的融合,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乐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与诗的有机融合是人类本能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果抛弃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意味着抛弃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其审美愉悦和审美价值将大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杜荀鹤的诗文里,“道”字频现,透过“道”可探析出诗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固守理想的“公道”,信奉资身的“儒道”,追求文名的“诗道”。因而更多的诗作反映出诗人追逐功名,力求入仕谋身、荣家的个人心理和情惑。整体诗作意境狭窄,缺乏阔大之句,高远之思,今人冠其“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人民性”的评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3.
艾芜为求生存而漂泊于四川、云南和缅甸等荒芜和恶劣的大地上,并穿行于生与死相伴、丑恶与美好并存的世界中。在艾芜揭露人性的丑陋和罪恶并赞扬人性的美好和爱中充满诗意。艾芜漂泊中的诗意创作,语言平实但隽永深刻,情感平淡却饱满深沉,笔下众人物虽然平凡和卑微却透漏着深刻和伟大。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时一地的人物与事件的聚集,但穿透了历史,维系着人性的命脉,显得深邃而普遍,具有宝贵的精神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妇诗早在汉代前就已提出,但是弃妇诗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诗经》中,作者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弃妇形象。弃妇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方面现实,而其艺术特色也较高,尤其是诗的感伤、哀怨基调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伟大的忧国爱民诗人,他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其中绝大多数篇章,都是从民生这一视角出发而创作的,有着强烈的民生情结。诗作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刻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种强烈的民生情结和忧国忧民之心,形成了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6.
闺怨诗,即是抒写闺阁中人愁怨之情的诗歌。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惆怅、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这些繁杂菁芜的诗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但最为动人的还是那些伫倚危楼、望断秋水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汉代文人诗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大类:贵族妇女悲剧命运形象、平民女子勤劳、独立的形象、文人诗笔下的思妇形象。汉代文人诗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在于,她们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的女性形象,是汉代妇女处境的真实显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话剧《日出》中的《日出》诗的分析、解读,肯定了其在形象塑造、剧情深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91-97
作为学者型诗人,马永波尽管提倡复调式的诗歌,写作不再受诗人统一意识的支配,但诗人自己作为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中的一部分,其情感历程和诗学探索过程仍是有迹可循的。诗人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以及诗学探索和写作方面的确立和怀疑的关系时,都渗透着漂泊与归返的困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内涵、作用和种类及审美意义、审美价值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