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建宏 《现代语文》2007,(8):120-122
“文化作文”是近年来大量出现在高考满分作文行列中的一类作文。所谓“文化作文”,就是指那些“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文化作文”主要选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诗文曲赋、经典名著等文化含量很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行文中多采取引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华美。“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味、深刻的文化认知是文化底蕴文章写作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势很明显,但在其热闹的背后,仍是有缺失的。面对幻想还是现实——谈题材的选择、“总统”还是“平民”——谈“我的角色”定位、“平实的”还是“时尚的”——谈语言的运用这样的现状,我们既有欣喜,也有遗憾,当学生在创新题材、彰显个性的同时,把身边的生活忘却了;当学生在崇尚时尚的时候,把传统忘却了;当学生大喊着“我真棒”的时候,把合作、团结忘却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实,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巧敏 《学语文》2011,(5):77-78
高考作文是一面镜子.它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更能体现作者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综合表达能力。写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高考大纲对语言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究竟什么样的语言能让作文在高考中取胜呢?我们通过分析许多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发现它们的语言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口头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对这种形式加以重视。 首先,口头作文具有“复合学习”的优势,它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说文”的过程,也是“听文”的过程,要听出说文的“关节”,听出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驾驭等等“机窍”,这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而“说文者”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中所体现的“说文”水平,也处处显示了平时“读文”的功底。因为“说文”的章法与“文章”的做法同出一辙,口头语言亦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文章”语言的熏陶影响。同时,口头作文也是“书面作文”的前提和“操…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应改“封闭式”为“开放式”山西霍州市教研室杨凤玲小学作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一、向学生开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首先要向生活开放,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给你们讲了如何依靠材料写出有趣味的作文,你照着做了吗?现在我继续讲如何通过语言的变化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我们知道,同样一个意思让不同的人说,其说法是不相同的。有的人说出来很死板,听的人没啥反应;有的人说出来则很幽默,听的人会捧腹大笑。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我们的作文不就有趣味了吗?我这样说,你可能会想:这谁不懂,问题是写不出幽默的语言。没错,幽默的语言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那怎么办呢?很好办呀,生活中有许多说话非常幽默的人,你把他们的话多记一些,写到作文里不就可以“幽”一“默”了…  相似文献   

7.
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就很难赢得读者。但现在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却往往是通篇白话,用语太过随意(比如“不爽”等词语频频出现),句式单一,缺乏文化底蕴……那如何使语言富有文采,并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呢,我们可以试一试如下方法。一、充分利用“大宅子”,在文化典籍中觅营养。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把前人的文化遗产比成“一所大宅子”,主张对这所“大宅子”里面有用的东西,要充分利用。(一)化用古诗文意境,句中有诗,句中有画。我们都很熟悉的歌曲《涛声依旧》就有古典诗词《枫桥夜泊》的意境,李乐薇的经典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也是…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施提前写作·褚荣萍作文是学生观察、思维和运用语言文字诸方面能力的具体体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把作文教学提前到学生入学6周学完汉语拼音后开始进行,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时得到发展。下面是我对小学生进行提前作文训练的具体做法:一、用拼音做工...  相似文献   

9.
下午作文课后,几个学习积极分子来到办公室找我。我请他们坐下,问:“学习作文,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几个都是知道努力的,每次作文都能写一大篇。老师的评语在‘内容具体’后面,常常加上‘语句平谈’、‘语言表达力不强’什么的。”———“为这个,我们的作文得‘优’难。”———“老师,您给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语言表达力呢?”我点点头,初步明白了他们的来意。“《再见了,亲人》一课学过了吧?请问文中写了三个什么样的故事?”几个人分头说,复述得不错。“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几个人争着说,人人说得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热情,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无病呻吟,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学生完成的作文往往是“移花接木”式的虚假情感,仿真思想,以及复制的语言、粘贴的表达技巧.这种写作教学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作文课不是充满期待,而是厌烦和怯怕?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借助现成的言语材料拼凑作文,而不是“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一份“情书”中,我们获得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时尚”是什么?是上世纪30年代袅袅婷婷的旗袍,80年代的金庸与琼瑶,抑或是超级女声、我形我秀?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关于“时尚”的定义。本期我们邀请省级决赛评委、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做客专栏,对上届大赛初中组的一等奖作文做精彩点评。你对大赛有任何想法或建议,也欢迎给我们来信。一千种“时尚”的定义@黄厚江  相似文献   

12.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作文课的遗憾就在于我们教给学生过多的作文套路,而忘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积极感受。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讲开头用什么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写作知识;阅读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积累语言: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甚至细致到不放过一个标点。唯独忘了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安排一些“生活作文”,让写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难,难在学生生活底子薄,知识阅读面窄,视野不开阔。于是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怒其不争”,埋怨学生不与老师配合,抑或感叹学生文化底蕴不丰厚,因而作出过激行为,以老师自认为的完善思维模式、语言系统去框设学生,用立竿见影的“文本”去教学生“模拟作文”、“技巧作文”等。作文教学应是学生主体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过程。我们作为农村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现自我、秉持本色,重视“人”本教育,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一、求真——真知灼见,塑造自我封闭教育使学生视野偏狭,七彩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负载着儿童文化与语言的交际,正如叶圣陶所说,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作文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基于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娱乐、心灵愉悦方式的思考,笔者以“赏识学生”为目标,展开作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如果有文采,就能赢得读者,相反则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但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却往往是这样的情况:通篇大白话,用语太过随意,词语贫乏,句式单一,缺乏文化底蕴……如何改变现状值得我们研究。我认为这应该从阅读书本和关注生活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难,农村作文教学尤其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1.创设说普通话的情境。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作文的建筑材料,所以首先要学会讲普通话。我的学生所处的是壮语地区,一生下来首先接触到的语言是壮语,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也几乎都是壮语,直到上学才开始接触到普通话。由于普通话与壮语的语法不同,这就造成大部分农村的孩子在说话、作文时语句有不通顺的毛病。例如把“我家”说成是“家我”,“阿姨抱我”说成是“我抱阿姨”,“捡猪菜”说成是“捡菜猪”等等,此类笑话不胜…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语言是作文的外衣,生动活泼的语言尤如给文章穿上了一件美丽的旗袍。遗憾的是,孩子作文中的语言却常常是“八股气”十足: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生动性,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针对这一现象,我分析了小学生作文语言的现状、原因,尝试让富有个性、生动活泼的语言走进作文,改变学生作文语言的贫乏、枯燥,让学生写出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不少学生对作文索然寡味,认为“作文作文,好似捉魂”。语文新大纲中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思想。若能切实遵循新大纲的精神,我们就能改变这种状态。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我认为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写作语境,即写作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受熏陶,去受启迪,去感受美。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级文者情动而辞发”。它阐明了作文者一旦被激发了内心诱因和动机需要,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顿有文思泉涌之感。当然,创设写作语境还要根…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04.2、19登了一篇文章,《下水作文利与弊》,作者万继允总结说:“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我个人认为下水作文利大于弊,万先生对“下水作文”的看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