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猜一下:一个人学生时期最重要的是哪一年?答案不是初一,也不是大四,而是小学三年级。是什么让三年级的成功这样重要?因为这是学生从学习阅读(运用所学的字母知识解读词句)转换到在阅读中学习的一年。希望孩子们掌握的书不再是简单  相似文献   

2.
难煞老师了     
年轻的谢老师遇到难题了。一年级的数学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图形题:一个老师在给4个学生模样的人讲着什么,要求学生看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标准答案为:1 4=5。可学生试卷上的答案却五花八门:4 1=5,5-1=4,  相似文献   

3.
读苏教版六下习作2的习作要求,看到图上孩子们玩得那个开心劲儿,我仿佛又像一个小学生坐回到课堂上。"老师不在场的时候",那真叫一个热闹!——现在当老师了,怎么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作文呢?不由想起于永正老师"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的说写训练课:于老师故意迟到几分钟,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忽悠"得团团转。于老师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现在要想让六年级的孩子那  相似文献   

4.
黄良春 《教育文汇》2012,(11):44-44
这一天是学校的公开教学日王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四年级数学研讨课。他的教学内容是让同学们计算一道除法算式题。王老师让A同学口述,他一边板书计算过程一边问:"有没有其它答案?"B同学立即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答案。"B同学在叙述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减法错误。这样的错误虽然在四年级学生中极为少见,但王老师仍语气平和地说:"你又粗心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新生由于识字不多的缘故,课间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下一节是什么课?像这样简单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看一下课程表,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以便让他们做好课前准备。殊不知,这种做法一开始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凡事都可问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甚至让家长代抄课程表、代为整理书包等。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思考,在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堂班队课上,我启发并协助学生绘制一张小朋友看得懂的课程表——图画课程表。案例: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课程表上的字吗?(不认识)那你找得到语文书吗?请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你怎么…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自己去找知识 在教学中,注意为孩子们创造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答案,不是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孩子们自己通过实验探索出来。 在一年级《放大镜》一课中,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放大镜,来到睛朗的教室外面(带一张白纸、一根火柴),学生很快就按老师的要求把火柴烤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清楚地看见放大镜把太阳光聚成一个光点。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更活跃了,谁也不甘落后,想出更多的办法。有的用放  相似文献   

7.
看云老师本名薛瑞萍,是安徽合肥62中学小学部的老师。多年来,她总是从一年级开始带班,这回是第五次了,目前的班级已经从一年级带到了二年级。她每天都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她都欣喜若狂,热烈鼓掌。我们在这儿发表看云老师的两篇日记,是希望能有更多像看云这样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学生的作品推荐给我们,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们成长,传递快乐,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8.
每一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怎样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个答案。如知识丰富、渊博,对学生充满爱心,懂得理解、欣赏学生……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并探讨我们想让学生喜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锡山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听了一节课,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柏村小学过春燕老师上的小学一年级(下)的写话课,课题是《拼拼 说说 写写》。过老师拿出一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纸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等,先启发孩子们思考用这些纸片能拼成什么样的东西,再让孩子们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过老师引导孩子们说两三句话,比如,我用什么,拼成什么,用来干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拼等等。接着,发给每个孩子一套纸片,让孩子们在座位上创作自己的作品,4人一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作品,然后又安排一些孩子上台展示与表达。孩子们非常兴奋,非常积极主动。有人用半圆形、  相似文献   

10.
吴金程 《教师博览》2022,(20):15-16
<正>元旦,学校开展联欢庆祝活动。这是六年级学生在学校过的最后一个元旦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过得有意义?六年级的老师们经过商量决定,让学生互送贺卡,传递祝福,留下最美好的纪念。可是,我们作为老师,拿什么献给孩子们呢?送贺卡?太多了,没有新意。送纪念礼物,比如笔、笔记本?太普通了,也没有什么价值……思来想去,我有了灵感,我要送给六(2)班的学生一份思维的礼物。  相似文献   

11.
都说写诗难,可在一次教学中,我班的46名学生写了一首小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那堂阅读课说起。那节课是四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积累·运用六”的阅读《雪化后是什么》。短文后有一个问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这还用问,当然是“雪化后是春天”这个答案最好了。可谁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雪化后就是水呀。”“雪化后怎么能是春天呢?”“雪化后应该是冰”。……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也很失望,但我没有埋怨孩子们,我只是告诉他们:“你们的生活空间是宽广的,可你们的思维就像被…  相似文献   

12.
“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能找到那个养蜂的人?”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完《蜜蜂引路》的一二自然段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很安静,孩子们在紧张地阅读和思考。一秒、两秒、三秒……两分钟过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孩子们那一双双迷惑的眼神分明在告诉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谁能先说说列宁找养蜂人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又看到些什么?”老师略加思索之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带有鼓动性和启发性的发问使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是什么?不知从何时起,绝大多数语文课变成这样:老师让学生读,绞尽脑汁地读,总想让他们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老师让学生写,搜肠刮肚地写,总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老师唯命是从地教,学生深挖硬钻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一年级孩子们的作业本,映入我眼帘的还是那几个熟悉的字眼:优、良、合格。回头问他们这等第表示什么,孩子们只知道得优是最光荣的,其余的便一无所知。再问问我们老师呢,对于每个等级也无明显的界定,只是凭感觉而已。这种无功效的作业等第使我不敢苟同,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让老师辛勤批改的作业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呢?一、我给学生画等第——形象生动,一目了然1.画星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如果能得到一个小圆点、小星星贴在脸上,就足以快乐一天了。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略高一筹,他们不再把星星贴在脸上,而是贴在本子上。于是,我批改…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2,(Z3)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在生活中,你们看问题可千万不能这样啊!”然后,老师又拿出一张中心画有白点的黑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这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大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好极了,孩子们!盯住生活中那些美丽的白点,并把它们深深地刻在心扉上,成为推着你前进的动力,那么,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6.
<正>不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都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班里的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上课时,提前学过课本知识的孩子频频举手,有的不经老师允许就抢着回答问题;一部分孩子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一脸茫然,甚至不敢开口说话。面对孩子们截然不同的表现,家长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幼小衔接班到底该不  相似文献   

17.
天堂的位置     
一个小学老师来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 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 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 的吗?"  相似文献   

18.
怎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出色的小学生?关于这个问题,好像我以前从没认真想过,又好像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答案。记得那是女儿在国内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次家长会,当时每个家长都像小学生那样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注视着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的手里拿着两叠成绩单,一叠是那些语文、算术期末考试都是100分的“双百分”孩子,一叠是没有获得“双百分”的孩子。老师向每一个获得“双百分”孩子的父母表示祝贺,她逐一念着孩子们的姓名,我眼巴巴地期待着,希  相似文献   

19.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孩子们想象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结果两分钟过去无一人作答。老师点名班长带头回答。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没有受过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种不同的答案,而经过小学、初中、高中无限时间磨炼出来又经过高考选拔进入了大学的优秀学生却无人回答,而被迫回答的竟是一个“大概”。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  相似文献   

20.
【案例】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我在办公室里一张张地翻着学生的试卷,分享孩子们半学期的收获。其中有一道题吸引了我的目光,题目是:“老师总是这样———”。要求孩子补充句子。大多数孩子写“老师总是这样爱笑”、“老师总是这样关心我们”……看到这些,心里渐渐有一股暖流在向外洋溢着,感叹着这些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老师总是这样说话不算数!”!”重重地描粗了几倍。我看到这里,心里不由一惊,不由得嘀咕起来,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的呢?脑子飞快地思索起来。“说带他们春游,带了。”、说让他们每人当一天班长,也当了。”……实在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