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对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上的一条注解有所疑问,认为不妥,并谈谈一些看法。《屈原列传》上说:‘……怀王使屈原选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书本对‘夺’字的注释是:‘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照注释,原文译作现代文则是:‘楚怀王叫屈原制订法令,上官大夫见了文稿就想强夺过去看,屈原不给他。’这样理解,于情于理,都难以接受。屈原和上官大夫是当时楚国的上层人物,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尽管他们的政治见解不一样,但不致于为了要看法令草稿,而强取强夺。果真强取强夺的话,必得将推推揉揉,一副山野村夫的形象,不有失体统吗?屈原不会这么做,上官大夫  相似文献   

2.
高中课本第二册《鸿门宴》,有一条这样的注解:〔王之〕就是“以他为王”。即这句是一个意动句。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欠妥。这个句子,不应解释为意动,而应解释成使动为好。下面结合课文,联系该词在句子中的语言环境,试作分析。原句是:“怀王与诸将约曰:‘先  相似文献   

3.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4.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5.
经过修订后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在注释上有了一些改进,但也还留下了一些未尽如人意的瘕疵,下面略举数例加以说明,与编者及同行商榷,亦希望得到训诂专家们的指正。例证之一,不顾语境,造成错误。高中四册《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的高超技艺,末节有这么两句:“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相似文献   

6.
对初三语文课本两条注解的异议山西/宋杰飞1.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法家拂士”课本注释:“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是以辅佐君主的贤士。”虽不能说根本性的错误,至少可以说思想内容不贴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相似文献   

7.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8.
9.
狗外交有一次MY BOSS(这是我对主人的时尚称呼)看一本关于狗类的书,她把我叫到眼前,经与书上的一番比照,她很肯定地说:“嗯,你属于社交型。”尽管我不能认同书上那个毛头毛脑的家伙与我同类,但我爱”社交”这个词,我的社交才能的充分展示还是在我客居莘庄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一课中,有几条注解似嫌不妥,现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注:“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的、……的凭藉”。这条注解如果去掉括号里的补充词,语句就不通。解释这句话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从  相似文献   

12.
水击三千里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  相似文献   

13.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14.
《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课本(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注释的:“[槁暴];槁,枯。暴,晒。槁暴,枯干。”这样解释“槁暴”,便成了“槁”有意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有一条注释,很值得商榷。原文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后半句,编者是这样注释的:“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许,上下,光景”。  相似文献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惊涛拍岸”一句,有的参考资料上注“惊涛”为“惊人的巨浪”。这样解释,既不贴切,又没有再现出浪涛拍岸的具体情景。其实“惊”的本文是指“马因受惊而狂奔起来”。“惊涛”应注为像马受惊而狂奔那样汹涌的波涛。这  相似文献   

17.
今年秋季学期刚刚启用的新教材(1997年12月版),高中英语第三册(上)第14课Feedthe World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t is thought thatone billion people,that is half the world’s work-ers,earn their living by farmign.该书153页注解1的译文是“一般认为,目前有十亿人,即世界劳动人口的半数是以农业为生的.”对此句作的语法分析是“上句中有两个从句,第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是主语从句,it是形式主语;第二个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one billion people”.笔者认为,注解所给译文是正确的,而把that ishalf the world’s workers看作定语从句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看了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九七七年一月编印的《毛主席诗词注解》(以下简称《注解》)。这本《注解》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对学习毛主席诗词是很有帮助的,但解释还存在不少政治上路线上技术上的问题,现提出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19.
以往,我认为学生是不应该向老师提意见的,因而对学生给我提的意见,总是顶回去的多,接受的少;有时表面接受,暗地里再送回去。久而久之,和学生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工作也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20.
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宜可使”一般解作“应该可以出使”或“应该能够出使”。课本注“宜”为“应该”。我以为以上解释都不够准确。观上文,在秦扬言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赵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情况下,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因不了解蔺相如其人,自然要提出问题:“何以知之?”于是缪贤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用以证明蔺相如有条件完成出使秦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