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中山舰事件”爆发后,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反动态势和强势行为,鲍罗廷不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对蒋强硬、撤出国民党”的策略和诉求,执意执行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其主要的思想动机就是从苏联的利益出发,意欲维持一个亲苏的、左倾的、强大的“广州政权”。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爆发的“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_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党史界对这段历史做过不少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对蒋介石发动这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汪精卫的矛盾发展,则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先辈。一九二六年国民党“二大”,汪精卫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执行委员,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黄埔军校党代表。蒋介石当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第一军军长,“二大”时以248票仅差汪一票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六年三日二十日广州发生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了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而制造的反动事件。事件发生后,共产党方面作了全面妥协退让,使蒋介石轻易篡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全部军权。不久,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党人再次妥协,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被全会通过,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这就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5.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都广泛参加的统一战线。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社会阶级的广泛和成分的复杂,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大确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党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根本方针。 “十六字方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在1956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它的提出,对于巩固我国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调动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因而它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方针。但是,这一方针在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未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恢复和坚持了这一方针,并且根据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统一战线内阶级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党派与我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客事实:根据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8.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9.
面对蒋介石擅自行动而导演的中山舰事件,身为党政军领袖的汪精卫曾作出了各方联合,"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副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1]的处置意见,但因各方的利益使然,不仅未能践行,反而遭到各方的抛弃,最后只好黯然离开广州.  相似文献   

10.
论"中山舰事件"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各种矛盾激化,各方剑拔弩张,大有流血冲突乃至战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事件却和平地解决了。传统文学观点忽略了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否认该事件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这种观点是不客观、不全面的。我们既要承认事件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又要承认对当时的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和中共力量的保存和壮大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后期,当国民党统治面临全面崩溃之时,其内部兴起了一场旨在保存国民党政权及其反动军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顺利推进的倒蒋求和运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国内战争与和平问题,再次成为当时中国各党派和全国人民关注的中心问题,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这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最后一次较量。本文试图剖析国民党阵营求和的复杂背景和性质,分析当时和、战问题与中华民族前途的关系,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原则立场和采取的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由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国后,在处理“三农”问题上,既有成功经验,也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受破坏的教训。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对待“三农”问题的历史,可以得出共产党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扬民主决策的制度,切实解决问题,才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的发展,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这个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发展可能性的一种估计,是中国共产党力争实现的一个口号、一种目标、一项任务这一方针顺应潮流,合乎民意,符合时局,切合实际中国共产党进而更好地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为最终战胜美蒋反动派赢得了先机。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进行武装抗日的策略,积极支持、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创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反日游击队。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一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东北的革命实践提出了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山舰事件前后》中,谈到中山舰事件发生后,3月19日深夜,毛泽东在同茅盾一起找过苏联军事顾问团之后,曾对他说:这几天我都在思考。我们对蒋介石要强硬。蒋介石本来是陈其美的部下,虽然在日本学过一点军事,却在上海进交易所当经纪人搞投机,当时戴季陶和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统筹兼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经验和历来的战略方针。统筹兼顾思想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从政治上提出,建国初期确立为经济指导方针,后来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统筹兼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两次重大发展,增添了新内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又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并通过“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统一,形成新理论,实现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体几何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内容。它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立体几何常以柱体和锥体为载体来考查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如线线、线面与面面的位置关系等。“动态”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8.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多次出现“方针”、“国策”、“战略”这样的字眼儿,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感到有些迷惑:“方针”、“国策”、“战略”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这些政治性较强的词语,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加以区分,在实际应用中才不致混淆。  相似文献   

19.
我当校长的“四政”方针策略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曹平去年暑期,我校领导班子大改组,由我主持全面工作,并配备了3名副校长协助我工作。这个班子的鲜明特点:一是年龄较轻,4名校长的平均年龄31.8岁,9名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34.2岁;二是各具特长。在校长主任...  相似文献   

20.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总政策,其政策问题是科学文化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领导层和科学文化工作者主要围绕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在较大范围内以民主讨论的方式进行了政策问题的建构,其过程表现为一个民主讨论的过程,其内容基本反映了科学文化事业自身所具有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是,还存在有被简单化和政治化的欠科学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