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是学术范式之一,对于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研究分为政策导向和理论导向两种,后者以“想问题、究理论、重证明” 为特征,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方面,中国社会学能否真的“走出去”,关键看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如何加强,这就需要大力挖掘和有效积累本土知识,同时坚持本土...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课程变革中,课程社会学的两个主要解释框架是主流意识形态与课程设计的共谋作为社会控制的途径和关注行动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课程变革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由于这两个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解释框架具有行动与结构之间断裂的矛盾,文章借鉴布迪厄在其关系论哲学基础上提出实践关系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从学校文化的视野出发,试图提出课程社会学的一种研究路向,尝试对课程变革实践中学校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特征课程的实践场域和行动者视野的惯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政策社会学是当代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流派.该学派承袭批判理论传统与后结构主义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公共政策学的"经验—技术"研究视域,重构了教育政策理论的核心问题:政策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通过民族志、诠释学、话语分析、轨迹分析和网络分析等质化与阐释方法,构建起具有学派特色的概念与理论"工具箱"...  相似文献   

4.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英国社会学者扬(M·F·D·Young)和伯恩斯坦(B·Bernstein)等人出版了《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专著,从而正式揭开新教育社会学流派的序幕。这一流派的研究重心是学校的教育知识(即课程)。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西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我们能有对比、有参照地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诠释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本土理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入手,试图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目标和任务,发挥社会学的学科作用,服务于中国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6.
四年前,研究性学习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入高中课程体系,给传统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问题研究与作学问的色彩,我们以为教与学的天地从此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性学习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学习革命的效果,反而有沦为摆设之虞。反思它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这既有对其课程本义的误解问题,也有实施偏差问题,更有课程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以下三篇文章中,我们从课程导向、实施导向、高考导向三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框正,试图激浊扬清,还研究性学习本来面目,从而引导研究性学习走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由来已久。教育部在2000年9月,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这一举措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涵义,历来学者们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单纯地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涵义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难免会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片面认识,因此有必要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它相邻的种概念如学科课程等加以辨析,在辨析中全面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8.
始于千年交替之际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原有课程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和课程理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乌托邦”式的教育美景。但是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矛盾和偏离,这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争论。文章试图从“文化堕距”、“迟发展效应”等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认为争论或矛盾都或多或少可以归因于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课程内容是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过滤的,学校课程并非把所有的文化都列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它并非价值中立的,其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味。课程及其变革除了拥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还有意识形态、社会选择、道德教化的功能,无论从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批判、反思,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与研究》2001,(11):8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iesofSociologicalTheory&Method)成立于 1 999年 6月 ,是在原有社会学研究所的基础上 ,通过改制和重组而建立的 ,现已被列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组以后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在建制上独立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性的社会学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郑杭生教授 ,副主任为李强教授和李路路教授。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 0人 ,校内兼职研究人员 4人 ,校外兼…  相似文献   

11.
课程内容是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过滤的,学校课程并非把所有的文化都列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它并非价值中立的.其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味。课程及其变革除了拥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还有意识形态、社会选择、道德教化的功能,无论从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批判、反思,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一直关注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问题。二语语用发展理论中,侧重社会实践的理论包括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学说。厘清二语语用发展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路向,了解其渊源及最新发展,对于二语语用发展理论的本体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教育知识之法定基本形式的“课程文本” 作为课程文本之社会建构过程的“课程编制” 作为课程文本之社会解读过程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简论●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学校课程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范畴,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课程作为“从一定文化社会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①具有无可争辩的社会性,课程的决策、编制、授受及评价等,无不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对于课...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施研究:理论转向与研究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教育展望》2007,(1):63-68,3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研究领域发生了由结构——功能观向文化——个人观进行转变的理论转向。与此转向相匹配,研究者关注教师认同感、效能感、情绪和学校文化的研究。这些理论转向和研究焦点关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观意义建构,不仅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新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上的启发意义,而且也启示我们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要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参与有意义的课程变革,同时也启发我们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树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新期盼.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际,充分结合企业行业岗位工作活动要求,确定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行动导向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成功实践,催生出支撑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特色(示范)专业务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杜元可 《科教导刊》2021,(1):110-111
本文就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结合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良教学方法等部分,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探索方法与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理论"的形成是社会学学科独立的基本标志.作为社会学学科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其不仅区别于日常的经验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而且在学科地位、形式、内容、功能、来源、性质上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无论是何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建构,社会学研究都需要一种理论自觉和自我反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学实践的基础上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难,这些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理论的自觉性和反思性,以弥补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严重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课程的通用性设计可以提供一系列策略以利于克服现有课程中固有的障碍和缺陷,并通过课堂实践的融入来建构多元化选项和高灵活性的课程服务,最大化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能力导向的课程修正以通用性设计理念为导引和实施策略,在经典课程理论框架之内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信息和课程评价等四个领域进行全方位修正,针时不同课堂教学来设计课程期望、内容、方法和结果,从而实现培养与发展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以外的新领地,即知识社会学,它为我们认识知识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民族特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灵感,为我们理解课程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课程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