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笔者听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阅读《狼和小羊》,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颇令人思考。这篇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老师温和地问学生:结果怎么样了呢?一个学生说:“正在这危险时时刻,从远处赶来一个猎人,一枪把狼打死了。”老师的微笑消失了。又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用力过猛,碰在石头上撞死了。”老师的脸涨红了,还有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它前面的陷井里摔死了。”这位老师变得烦躁不安了。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理解(或教学设计)不相符合。其时还有许多学生要求发言,但老师再没有给学生机会,只是告诉学生: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这是唯一的结果。对于老师这个结论,当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还站起来反驳老师:“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但老师最终还是以小羊被吃作为结语。  相似文献   

2.
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总是想说出来,尤其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更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想说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吗?”话音刚落,一男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后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相似文献   

3.
刘洁 《文教资料》2006,(1):110-11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算作文了,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一、低年级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角的初步认识》后,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截去1个角, 还有几个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3个角。”教师笑眯眯地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4个角减去1个角就剩3个角。”学生高兴地回答。教师反问:“真的还有3个角吗?”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 部分学生面露疑惑。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一剪,看看究竟还有几个角?”学生马上动起手来。“还有5个角!”“还有5个角!”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还不断地跳,情不自禁地高声报告自己的新发现。老师仍旧笑眯眯地望着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学生,转过身,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5个,√,100分。“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欢呼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有如下三个令人忧思的课堂提问启发教学小镜头: 镜头(一):教师教《狼和小羊》的第二课时,一开课就问:“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到了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就把小羊怎么样了呢?”有几个学生回答:“狼把小羊吃了。”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很对!狼把小羊吃了以后怎么样呢?”(出现冷场)老师催促:“同学们想一想:狼吃了小羊以后怎样呢?”(还是冷场)有  相似文献   

6.
一、卧薪尝胆: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二、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三、自知之明:狼也很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不是老虎。四、顺水行舟: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五、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六、表里如一:狼也很想当一个善良的动物,但狼也知道自己的胃只能消化肉,所以狼惟一能做的只有干干净净地吃掉每次猎物,而某些自认为是善良的动物却总在酒店饭庄里做一些不是“太善良”的事。…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精心设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读懂课文,发展思维呢?前不久听三位老师教《会摇尾巴的狼》都抓了“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一句,但设问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例一:师:谁知道狼与狗的眼睛有什么不同?生:我想是—样的,因为它们都是动物。师:如果一样,那为什么狼要把眼睛半闭上说自己是狗呢?生:噢,我知道了。狗是半闭着眼睛说话的,狼为了伪装自己,所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是:“数”海无涯“趣”作舟.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玩具、图片、水果等,问:“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该如何摆放呢?”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有的说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还有的说把好玩的东西放在一起,好看的东西放在一起,好吃的东西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抓住课文首尾段,巧设一幅贴画导人延伸,引导学生寻因究果,深刻认识狼的本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一、抓开头段,寻因导入。 课文开头段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我根据这一段和课文插图,设计了一幅“黑板贴画”,巧妙地导人新课。先在黑板上贴出陷阱图案并设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它是用来于什么的?讨论后进一步设疑:一天,有只狼掉了进去(在陷阱中贴出“狼”),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请同学们看贴画大胆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说说狼为什么会掉进陷阱。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颇高,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接着再次设疑:后来有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在陷阱左上方贴出“老山羊”),下面的故事将怎样发展呢?狼最后有没有爬上来呢?它的下场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在贴画右边竖着板书课题)。这样巧设贴画,启发学生追究事情的起因,并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形式新颖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编说故事的浓厚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求知欲,创设了一种愉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狼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的《教学火花集——十二年来创造的教例400例》中收录了一个典型教例: 一次,上《东郭先生和狼》时,学生问:“那狼为什么一定要吃东郭先生,而不去吃驴子呢?驴子比东郭先生还大嘛?”  相似文献   

11.
上学期,我上了一堂题为“劳动最光荣,我们爱劳动”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课前,我要学生每人带一件或几件自己制作的实物给我看看,这实物要能说明自己从小爱劳动,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好些东西,有针线包、小手套、小枕头、小书包,还有绣花手绢、布娃娃等。上课了,我揭示课题“劳动最光荣,我们爱劳动”之后,问学生:“为什么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学生谈得较热烈,有的说:“我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最光荣。”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按照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给阅读方法 ,使学生既爱读书又会读书。   1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课 ,我先板书“狼” ,问学生狼是什么动物 ;再板书“小羊” ,中间板书“和” ,并设疑说 :“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 ?结果怎样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了课文 ,大家都会明白…  相似文献   

13.
狼的阴谋没有得逞,老山羊走开了。狼待在陷阱里,想尽了办法还是爬不出去。这时它饿得眼冒金星,肚子咕噜咕噜直叫,它找遍了陷阱的每个角落,没找到一点儿可以吃的东西。这时,一只小鸡掉进了陷阱。狼高兴极了,它没容小鸡说一句话便一口把小鸡吞下去了。吃完之后,它满意地舔舔嘴唇说:“如果再有一只肥羊掉下来,那该有多好!”狼有了点儿力气,便又想方设法离开陷阱。正在这时,一只狐狸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狐狸眯起眼睛瞧了一会儿说:“哟,原来是狼大哥呀,你怎么会在这里呀?”狼连忙说:“好兄弟,你最有办…  相似文献   

14.
狼呲着牙,咧着嘴,向小羊猛扑过去,小羊机灵地一闪,躲开了。看到狼这么不讲道理,小羊急中生智,它装出一付笑脸,讨好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还有一种本领呢。我先表演给你看,你再吃我,好吗?”  相似文献   

15.
006和黄狗警官穿着便装来到自由市场,市场上十分热闹,卖什么东西的都有。 忽然,一只大灰狼神秘地凑到006的身边,小声问:“办证吗?买美元吗?买黄金吗?” 006压低声音问:“有宝贝吗?” “有!”狼拍着胸脯说,“只要你说出是什么宝贝。如果没有,兄弟我给你抢去!” 006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竹雕项链!” “嗯?”大灰狼的两只眼珠在眼眶里转了三圈,“我们刚刚弄到手的竹雕项链,  相似文献   

16.
有一只狼 它是一个跛子 正是这个原因它一直都无法自己捕捉到 , ,猎物 只能拣食狼群剩下的食物 终于有一天 它被狼群赶走了 临走前 , 。 , 。 ,它对狼群中所有的狼说 再给我一样东西 算是最后的施舍吧 我会永 :“ , ,远记住你们的 其他狼很无奈 就给了它一张整羊皮 这只跛子狼拿着 。” , 。羊皮 心想 羊皮又不能吃 只能闻闻味道 可以干什么呢 突然 它灵 , :“ , , ?”,机一动 可以披上羊皮混进羊群 大吃一顿呀 — —— …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一边吃面包,一边非常认真地给躺在床上的布娃娃嘴上堆面包渣,口中念念有词:“吃,布娃吃。”妈妈见状大为恼火:“这不是糟踏东西吗,它会吃什么?!”孩子呢,弄得目瞪口呆。 一个5岁的孩子画了一只狼,上面骑着一个胖乎乎的娃娃。爸爸说:“哪有小孩骑狼的?应该骑牛,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师在教《狼和小羊》的结尾“(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时,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便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想:“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结果会怎样?许多学生纷纷发表了意见,有的说:“狼脚下的石头因水流的冲力发生了移动,狼站立不稳掉进水里淹死了.”有的说:‘在危急时刻,来了一位猎人,打死了狼.”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以尖角把狼顶进了河里.”……事后,不少老师也都仿效了这种教法.诚然,这种教法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我们认为这样利用课文的结尾去随意改变寓意是不妥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