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2.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孔汉思先生所提出的“世界伦理”构想,目的在于为京教问的争平和世界间的和平提供一条可资选择的造径。因此“世界伦理”的提出,必须有它得以建立的宗教依据。在分析宗教依据的过程中,孔汉思先生对“大神学解释学”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并对“世界伦理”在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挪威的学前师资教育中,宗教、价值观与伦理课程旨在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应付在幼儿园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宗教、伦理方面的挑战.包容和尊重应成为师范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岳成 《华章》2011,(27)
古罗马剧场文化对古罗马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伦理、审美、宗教三个方面.古罗马剧场文化在伦理、审美和宗教三个方面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任辉 《华章》2008,(17)
根据社会伦理的存在形态,道德可以分为世俗伦理、宗教伦理和理性伦理三种,各有不同的存在特征,分别对应一定的社会生活结构和人类群体;这三种伦理之间泾渭分明,几乎难以逾越或者融合.这在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救赎"是基督教所独有的宗教伦理观念,欧美文学对此多有表达.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学主题就显得孤独和单薄,迟子建的<夜行船>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其深层原因是道德根基的动摇和终极性价值取向的缺失。道德的重建引发了对宗教伦理的诉求,这与宗教伦理自身的特点、现代价值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解读宗教伦理,找到宗教伦理与现实的契合点,挖掘出宗教伦理在补充社会道德资源、解答伦理道德新问题、回应世俗化发展等方面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不像犹太教或基督教,其与伦理没有实现充分统一,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有以下这样一些主要原因:(1)中国宗教不曾经过伦理意义的革命;(2)世俗社会承担着更多的伦理问题;(3)佛教与伦理的疏离;(4)道教与伦理的疏离;(5)功利主义倾向对宗教品质的严重侵削.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应当为您所提倡的“伦理共识”而奋斗的世界上,宗教感情的复活如何才能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11.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哲学家赫勒从日常生活、伦理、政治、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自律的呈现,这种考察不仅具有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性,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政治想象,其考察既是一种历史的认知,也是一种价值评价,因为相对审美自律形成的文化体现出人类的个体与物种价值的接近。  相似文献   

12.
融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两希文明的融合的实质是希腊的理性文化与希伯来神性文化的相会、碰撞,妥协和结合。首先从两希文明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其外部原因和历史契机,再就两希文明本身考察内因,从宗教、哲学、伦理等层面寻找它们的内在切合点。  相似文献   

13.
任何宗教都无法超越尘世,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其必须求证和超度的涅槃。其彰显的伦理道德、慈善与平等等价值观,以及现实中对主流文明的普遍适应性,是其生存的基础与根本。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1939年的南岳佛道抗战很好地演绎了这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依然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遵循的基点,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佤族原始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系,伦理道德中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伦理道德的维系和传承也大多由原始宗教中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今天,处理好佤族原始宗教与建设现代伦理道德的关系,对弘扬佤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的内涵和化定位具有特定性。在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儒教伦理为主导的中华传统宗教伦理价值观。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构成是:孝亲、慈悲、善恶、宽容、诚信、勤俭等。  相似文献   

17.
The recent critical turn toward post-secularism, particularly on behalf of theorists wor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societies, has highlighted the difficulty of approaching th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through the binary of religion and secularism.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uch terms are of little explanatory value in and of themselves, but rather must themselves be explained as unique historical object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Arab public school system cre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Mandatory Palestin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Islamic education occurred within a matrix of colonial domination that promoted it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as a universal standard. By tracing the emergence of ‘religion’ as a distinct category of knowledge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modern Palestine, this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that distinguish the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secularism from phenomena observed in the Euro-American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经历了世界观、历史观向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创立与批判,走向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崇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但仍然没有超越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基础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和消除这一理论困境,就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汲取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精华,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于区域共同体内,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方修辞学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学科史论著。该书与国外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作者置身于一个跨文化语境,不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欧洲中心主义、学术政治等的掣肘,将西方修辞学科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智力语境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围绕西方修辞学的滥觞及其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这一主线,囊括主要的修辞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涉及修辞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批评、论辩以及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等,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修辞学科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