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一 平行通电导线间的相互作用每当讲到电流和电流之间也会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总觉得缺乏相应的演示实验 ,往往只能利用挂图讲解 ,因而不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 .如果能自制一个平行通电导线演示器进行演示 ,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下面介绍平行通电导线演示器的结构及制作 .仪器结构 如图 1所示 ,其主要部分是用图 1两条平行悬挂的铝箔作为导体 ,铝箔长约 40~ 50cm,宽约 1 .5cm,可以用电容器中的铝箔剪制而成 .安装铝箔时 ,在其两端来回弯折几次 ,使该处略有弹性 .铝箔不要拉得太紧 ,两条铝箔相距 1 .5~ 2 cm,为了使现象比较明显 ,可在铝箔中部贴一条红纸作标志 ,同时为了防止气流吹动铝箔 ,外面装上一个玻璃罩 .按键开关 S1与铝箔两端接线柱 A、B、C和换向开关 S等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 2所示 .使用方法 按如图 2所示连接好电路 ,断开开关 S,电源的正、负极分别接到 A、B接线柱上 ,当按下按键开关 S1时 ,两条平行铝箔中通过相反方向的电流 ,于是两条铝箔便互相排斥而远离 ,此时两条铝箔中间的最大距离可达图 25cm左右 .然后把电源的两极分别接到 B、C接线柱...  相似文献   

2.
载流平行导线相互作用演示实验一直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笔者于1983年自行研制一台新型仪器,经几年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好。 本仪器分为显示件和电源两部分,笔者从这两方面改变传统的演示方法。提高显示件灵敏度。避免了显示件必须选用轻软导体(如铝箔)的缺点;电源部分利用了电容蓄能式电源,解决了大电流性的短路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 材料:照明电路使用的多股导线中的细铜丝2至3根,一根长约20厘米轻而薄的铝片(或其他薄片),木板一块,木条二根,有刻度的木条一根等。制作方法: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上钉两个支柱a、b和一有刻度的木条,如图1所示,将薄片d剪成指针形,在尾部钻一个小孔,在离尾部2厘米处另钻一个小孔。将指针的尾部套在转轴e上,指针要能绕e上下灵活地转动。将铜丝捻成一股,穿过薄片的另一小孔固定在a、b的上端。  相似文献   

4.
在部编高中物观教材下册第113页有这样一个习题,值得商榷。 该习题的内容是这样的: “两根各长5米,相距10厘米的平行直导线间的斥力是2·0×10~(-3)牛顿。如果一根导线中的电流是10安培,试确定另一根导线中电流的大小。两根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 很显然,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只能凭教材中给出的公式B=K(I/r)来解此题。然而能不能凭此公式来解此题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下面就对有限长载流(稳恒)直导线和无限长载流(稳恒)直导线的磁场进行一下计算。 设有一有限长的载流直导线A_1A_2,考虑在这直导线旁任意一点P的磁感应强度(如右图)。根据毕奥——萨伐尔  相似文献   

5.
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是历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课本实验装置如图:图1用两根水平并且平行的金属轨道把一根直导线ab支起来。并且让这根导线处于蹄型磁体两极之间的磁场中。接通电源,就有电流通过这根导线,这时会看到导线沿导轨运动。改变电流或磁场方向,导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从而学生很容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一般学校没有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专用仪器,笔者建议用如下方法制作:导线ab用铝箔圆筒代替,制作方法如下:将香烟盒内铝箔的…  相似文献   

6.
“大气的压力”是这一课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按以下过程教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 一、演示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把一根细木条平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边约20厘米,让一位学生用锤子击伸出的一端,木条没有被打断,反而跳起来。在木条上盖一张报纸,用锤击木条的伸出端,这时木条被击断了,报纸并没有被掀起来,是什么东西压住了报纸?  相似文献   

7.
在电磁学的教学中,奥斯特演示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演示实验之一。通常的做法是把一根水平放置的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铁的上方,当给这根导线通电时,会发现小磁针立即发生偏转,并转向东西方向。该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由于小磁针较小,又在桌面上做实验,故可见度很小,实验的观察效果不够理想,笔者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让实验在微机展台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用初三化学教材中,演示“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的实验时,用三支试管做实验,其中用两支试管分别给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加热,以带火星木条证明未放出氧气以后,将二氧化锰倒入氯酸钾,再用带火星木条证明放出了大量氧气,这样做不免费时费力。若将试管予以改进,便可将后两个实验“合二为一”。只用一支试管,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下册113页的第(6)题:两根各长5米,相距10厘米的平行直导线间的斥力是2.0×10~(-3)牛顿。如果一根导线中的电流是10安培,试确定另一根导线中电流的大小。两根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 题目中的“两根各长5米,相距10厘米的平行直导线间的斥力是2.0×10~(-3)牛顿”乃是两根通电的有限长直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已超出中学物理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由有限长载流直导线的磁感应强度表达式及安培力公式,导出两平行有限长载流直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表达式,并讨论。  相似文献   

11.
建议用幻灯机光源代替日光并作投影演示。饱和氯水临演示时装入大试管中,液面离试管口约3厘米,并用木条余烬检验氧气。如图所示。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见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出现大量气泡,氧气的检验效果明显。(附图)  相似文献   

12.
小猪做学具     
小猪要用木条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学具,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2根木条,这2根木条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6厘米。小猪问妈妈:"家里还有这样的木条吗?"  相似文献   

13.
1教材中的两个演示实验 1.1电流问的相互作用力的演示 人教版的物理课本选修3—1第三章第四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演示实验“平行通电直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两条平行的通电直导线会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两条导线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14.
导电性实验装置,可用一号电池两节或一节,1.5V或2.5V的电珠一只和导线电极(注)按下图连接而成: (注:取有较粗铜内心的导线两根,将每根导线的一端约4厘米长的地方,刮去绝缘层后,分别与两电极相连,再将有绝缘层部分扭在一起,使两导线电极保持适当距离即成。导线电极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  相似文献   

15.
怎祥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我有如下体会:首先,通过直观演示,讲清三角形的概念。我把两根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变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一面观察一面复习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然后用第三根木条将前两根木条叉开的口慢慢封上,变成三角形的图形,启发学生观察、思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二册中《气体的导电性》一节演示实验难度较大,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作了必要的改进,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演示实验一:火焰电离空气导电取两只指针验电器,将验电器顶端的金属球卸下,安上直角铜导线,使两铜导线尖端相对,间隔5厘米左右,把两验电器的直角铜导线分别接在感应起电机的放电球上。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摇把,使验电器带电,指针立即偏转。停止摇动,两验电器的指针稳定在一定的角度上,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到,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使平行板电容器带上足够的电量。一般实验用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均不高,不能使平行板电容器带上足够的电量,因而实验效果不佳。若使用感应起电机给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就能使它带上足够的电量,实验效果十分理想。具体做法是: 1.把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用导线接在感应起电机的两个放电金属的杆上(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8.
电场是人们不能直接见到的一种特殊物质,为了使电场形象化,人们引入了电力线概念。以前我们演示电力线实验时,既难做成功,也难使所有学生观察清楚。近年来,我们利用幻灯演示,效果较好。兹将演示方法简介如下。一、实验器材:玻璃浅盘一个(直径15.5厘米,可用生物实验用的大号培养皿代替),蓖麻油(茶油亦可),碎头发丝,铜质(或铁质)小圆柱体(直径2.5厘米,高1.5厘米)两个,铜环(直径14厘米)一个,铜片(长10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两块,导线两根,感应  相似文献   

19.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小灯泡两只(3V/只)干电池两节(1.5V/节)图钉若干导线若干金属曲别针若干胶带纸纸(普通的即可) 硬纸板(纸盒) 实验步骤: 1.电源制作.如图1所示,将两节电池串联放置,用纸将它们卷紧固定好,使两电池接触良好,用两根导线分别与电池组的正负极相接,并用胶  相似文献   

20.
在一根长约30厘米的木条上,钻两个小孔,孔内插入两根竹篾片(篾片尺寸约为长30厘米、宽5毫米、厚1毫米),上端夹铁夹子。由于铁夹子夹的高度不同,所以两根篾片的固有振动频率是不同的。然而,当你用手来回移动木条,并且由慢到快逐步提高移动频率时,两根篾片都是作受迫振动,篾片摆动的频率都与策动力相同,不相同的是振幅——策动力频率接近固有频率的那根篾片的摆动幅度要大些,而且越接近,振幅越大,直至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