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称公式limn→∞an^ba=(limn→∞an)linn→∞bn为数列极限运算的第五法则,给出了求表如limn→∞an^ba型数列极限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一类θ函数的极限与累次极限,得到了这类θ函数的极限与累次极限。  相似文献   

3.
4.
探讨了在特定条件下数列的线性组合的极限与原数列极限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定理,结合实例给出了该定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一致收敛与累次极限的关系,把一致收敛的概念推广到弱一致收敛。进而给出累次极限可交换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6.
数学分析中的大部分概念是用级限形式给出的,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极限的证明对于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而多数学生对极限的证明感到困难。本文对教材中常见的数列类型的数列极限的证明加以讨论,给出相应的证明方法。一、直接用定义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一类特殊递归数列的极限问题,通过将递归数列写成矩阵的迭代格式,讨论其极限的存在性给出了几个特殊情形时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求函数列(包括数列、函数)的二重极限的次序交换问题,给出了二重极限可交换次序的具体条件,并列举了一些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讨论了如何用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数列极限概念教学这一难点。使学生尽快理解、掌握并会灵活运用,加强对数列极限的ε-N语言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11.
对工作限度的迷失导致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的“无所适从”。在教师工作任务视角——研究视角——生活视角的演变中表现出“过度”。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知识、教师和自我的关联处分析过度的缘由,由此寻找教师工作限度的临界点。在对教师工作存在性质的选择中得出教师工作的限度是:指向学生的共性发展、以科学为内涵、以理性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对工作限度的迷失导致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的"无所适从"。在教师工作任务视角——研究视角——生活视角的演变中表现出"过度"。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知识、教师和自我的关联处分析过度的缘由,由此寻找教师工作限度的临界点。在对教师工作存在性质的选择中得出教师工作的限度是:指向学生的共性发展、以科学为内涵、以理性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实数Gabor变换,实验表明,应用于图像重构时,该实数Gabor变换和陶亮等人提出的实数Gabor变换具有相似的性质和优点。  相似文献   

14.
行(列)转置矩阵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给出行(列)转置矩阵与行(列)对称矩阵的概念,并对行(列)转置矩阵的行列式、特征值、可逆性、相似性、对称性等进行了研究,得到”阶实方阵与它的行转置矩阵和列转置矩阵三者具有相同的可逆性、行转置矩阵与列转置矩阵相似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重复采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危害,并介绍了重复采动的几种情况,提出了在垂深较小时,多煤层重复开采应加以经济对比,达到合理回收煤炭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正当行为之一,但对于避险的限度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空白。从紧急避险的本质来看存在衡量合法权益的标准不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在法条中应该明确规定,在两个相比较的合法权益等值的情况下也成立紧急避险,应同样适用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树T上的Markov映射f,结合f对应的关联矩阵的特点 ,就f的逆极限不可分 ,f的逆极限同胚于树T ,f的逆极限是一拓扑射线R趋于一连续统Y1,f的逆极限含有不可分子连续统这四种情形分别给出一个充分条件 .同时 ,明确指出 3-星形树Y上一类特殊的Markov映射的逆极限 .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报栏目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报栏目设置的现状来看,栏目设置具有6个方面重要作用,要办好学报,无论社会科学版,还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编辑都必须重视栏目的设置,而且要把它作为科研工作经常进行。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的优秀剧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剧本被作为文学作品阅读、分析和研究时,可以从戏剧的剧场性特点出发,对剧本中存在的重复叙事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有助于对剧本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