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的实际出发,探讨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需要,进行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在此,浅谈一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的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了思想道德教育在发掘人的潜能,发挥德育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育的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5.
李瑞芳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57-59,66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应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出发,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重要的任务,高校必须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注重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其中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作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义利现也应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义利观中的合理内容和积极因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个人正当利益的实际地位、作用和意义为根据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主利观的确立和倡导,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和制度建设的协调发展,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宁 《中国德育》2005,(3):73-75,80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的要求,我们花园小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孙文红 《大学时代》2006,(11):178-179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都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1.
品格教育作为当前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重新成为美国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的主要理论。论文概述了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的内涵、特征、原则和方法;描述了品格教育运动在各类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其理论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借鉴美国品格教育运动有益尝试,确认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有效道德教育资源,构建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应成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德育理念对德育实践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确立科学的德育理念是德育迈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德育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德育理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道德文化传递论为主的德育理念、主体性德育理念、科学主义的德育理念以及共识性德育理念的形成等若干个发展阶段,这些德育理念的确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育效果,但也有其弊端。新课程所确立的德育理念更贴近人的德性的本质,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德育目标体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入手对高校德育现状进行研究,对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德育对象呈现的新特点,从确立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及时调整德育内容及完善德育社会实践渠道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及道德养成起着积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制度文化、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环境的功能不断弱化,给道德教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文章就如何重构道德教育环境,加强道德教化提出一点思考,以引起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九五”以来德育研究课题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研究对推动德育实践,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对“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制定的课题指南和批准立项的课题目录等资料的粗略统计与分析,发现了近十年来学校德育研究的重点、热点和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未来德育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德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研究对象要包括全体未成年人;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上还要继续探索和创新;德育内容的研究要注意关注德育实践层面的新问颗而有数开展:德盲研究队伍要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直接德育教材教学存在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灌输性,而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教学目的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校本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种类,拓宽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虽说其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将其推广普及,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视德育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卓有成效地抓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是张扬大学生个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高校当前德育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大德育反思:一种基于德育政策视角下的实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不包的大德育是我国的特色,并且得到了国家德育决策者的确认。从政策层面重新审视大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奠基平台,以其为核心推动大德育的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德育的混乱状态,既为国家德育政策变革与完善提供思路,也为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撑与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20.
大德育反思:一种基于德育政策视角下的实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不包的大德育是我国的特色,并且得到了国家德育决策者的确认。从政策层面重新审视大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奠基平台,以其为核心推动大德育的协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德育的混乱状态,既为国家德育政策变革与完善提供思路,也为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支撑与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