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英语退出高考”“降低英语中、高考的分值”“一年多次英语考试”等相关政策被提出并逐步实施,这可能不只是一项考试改革方面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意义和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将高考改革的目标定位于为学生“减负”,不仅是高考改革难以承受之重,而且,当前高考改革中以“减少考试科目”和“降低考试难度”为主的“减负”措施将对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以及高考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不利影响。新一轮高考改革应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或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扩大高考科目设置的覆盖面;或在减少高考科目设置的同时建立、健全国家教育督导机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相似文献   

3.
“国家意志的介入阻碍了考试的改革”这一观点,事关对20多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评价,国家、国家意志与教育、考试、高考的关系等两大问题,都带有全局的性质,所以讨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于忠宁 《成才之路》2010,(7):I0012-I0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对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建立“多元录取机制”,高考将迎来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考试受到特别的重视。高考改革影响重大,并且高度复杂和敏感,一直以来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但是以往教育学界研究高考的人并不多。自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我国高考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情况有所改观,高考研究一下子比过去热了许多。因为以科目改革为标志的新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整个教育系统巨大的变化,成效和挑战都相当明显,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相似文献   

7.
从高考科目多样化选择产生的"变异"反思我国的高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童 《江苏高教》2005,(4):121-123
本文结合日本高考科目多样化选择发生的“变异”,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以前高考改革的走向提出几点建议:停止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加大以能力立意的考试内容的研究,继续探索国家统考和高校单独考相结合的考试模式,进而导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雪楚 《湖南教育》2006,(12):42-43
高考改革要把握正确方向,关键是要认清目前高考的弊端所在。这种弊端,除了表现为“大一统”、“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外,主要还表现在高考内容和考题的设置上。因此,要实现高考改革的新突破,更好地体现“高考制度改革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基本原则,除了继续完善和改进已有高考方式、探索试点其他方案的同时,包括高考内容和考题设置在内的高考命题改革,也应当引起教育界专家和决策层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与同行谈起课程改革,常常听到“难啊”的叹息;谈起高考改革,则更怀敬畏之心,连连摇头,“很难”!的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各有各的难处。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0,(6):I0011-I0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对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建立“多元录取机制”,高考将迎来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与之承接的高考改革的展开,“减负”问题又开始升温。山东省与江苏省都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列在高考方案的指导思想中,“减负”成了高考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考”已成为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要求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出现了取消统一高考甚至要求取消高考的主张。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高考改革有其“变与不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对于高考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与之承接的高考改革的展开,“减负”问题又开始升温。山东省与江苏省都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列在高考方案的指导思想中,“减负”成了高考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健康发展,课程改革步伐的继续前行,高考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但成效甚微,更没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存在的最宏大理由是它的“公平性”,甚至有人因此说这是仅剩的一块“净土”,但也正因为这个“公平性”,致使高考改革的阻力很大而且动力不足。现实社会中,各种挑战高考公平性的手段和能力日新月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高考的“公平性”正受到严重挑战。也许,不久的将来高考改革会因此而不能回避、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四个评价”的改革思路,并针对“五类主体”统筹设计改革任务。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指挥棒之一,面对教育评价改革新形势新要求,需要立足“四个评价”,从服务“五类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改革。高考评价改革要积极探索高考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中的定位和作用,整体提升高考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高考评价改革要以学生评价这一主体为抓手,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加快推进服务“五类主体”的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高考评价改革要以《总体方案》为根本遵循,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3个方面重点突破,完善评价工具,创新评价手段,健全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全方位提升高考评价功能,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课程改革下放了部分课程管理权,同一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多样化教科书(简称一“标”多“本”)是其中之一。但由此引出的考试特别是高考命题改革,始终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部正在逐步向各省、直辖市下放高考命题权,但即使在同一省内,也存在与此相同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临近推开,这个问题也加速跃出水面,愈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为素质教育发展献许献策的文章中,有一类呼声比较强烈,也值得深思。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唯有彻底改革高考,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有希望。代表性的说法有:“高考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高考要全面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高考改革是新课改的钥匙”、“高考录取制度关乎高中素质教育的成败”,等等。  相似文献   

18.
1998—2000年是我国普通高考加大改革力度的重要时期,是新老高考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大部分省市实行“3 2”科目组的高考,另一方面部分省市实行“3 X”科目组的高考。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强调“高考命题应注重考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要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要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考察”,因此,对这三年的高考与命题很有必要进行回顾,以明确今后的方向。  一、试题特点1.试题结构稳中有变题型结构基本稳定,但试题局部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双一流”高校录取面板数据,参照基尼系数表达式,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指数模型,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省际间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公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2014年浙江、上海首批试点新高考改革以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各省录取率虽然保持了普遍增长,但各省份高等教育入学率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并没有呈现出相应比例的普遍增加。在试点初期,新高考改革对促进省际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用有限,尚没有达到理想预期效果。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亟待进一步改进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切实缩小“双一流”高校录取率省际差距。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地理热点及研究进程,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1999—2021年在知网上发表的“高考改革”和“高考地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高考地理”和“高考改革”研究领域的年度文献数量增长趋势整体较为一致。(2)“高考改革”研究领域有发文量较为突出的作者和机构,各机构间有着联系,但不同机构间的联系密切程度不一,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和教育考试院;“高考地理”研究领域中各单位发文量的差距不大,总体联系较少,仅出现了一个合作较为紧密的团体,团体外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多以单个或单线联系的状态呈现。(3)在突现词方面,“高考地理”领域的热点研究大体上是围绕“高考改革”的政策和方向展开的,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跨学科核心素养以增强地理学科的吸引力等,可作为当下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