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霜和露是水汽在地面和地面物体上的凝结而形成的。空气容纳水汽分子的多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在白天,由于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温度增高起来,靠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也随着升高起来,空气能容纳较多的水汽分子。但是到夜晚的时候,地面得不到太阳的照射,并且大量放散热量,结果地面温  相似文献   

2.
怎样防霜?     
当空气里面含有很多水汽,而地面上的温度降低到了结冰的温度的时候,靠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在地面上或草上、树上凝成冰晶,这就是霜。人们常说荘稼蔬菜被霜打了就坏了。其实为害荘稼的不是霜的本身,而是生成霜的严寒。水汽凝结成为霜的时候,许多植物体内的液汁也冻结了。这些液汁冻结之後,植物的组织受到了破坏,就要枯萎而死。  相似文献   

3.
霜和霜害     
一下霜·降霜·结霜在从晚秋到次年初春的这个期间中,清早起来,在庭院或田野里常常见到簷瓦,草叶或地面上带着一层白色的细小冰晶,这时候我们很快的就会想到这是昨天夜间“下过霜”了。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也有“霜降”这一个节气,可见霜是一个寒冷季节极为常见(尤其是在黄河流域以北)的现象,也是人们都熟悉的东西。但是从“下霜”和“霜降”这两个词语看来,把霜认为也和雨雪一样是由空中降下来的,那是绝对不正确的。霜并不是像雨雪那样先在空中凝结而后降到地面来的,却是直接在地面及地面上的物体如簷瓦、草叶、树枝上凝结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唐·李白《静夜思》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许多人以为诗中的“床”,就是睡眠的床。其实,诗中的“床”不作睡床解,而指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为什么说“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才合理呢?通常室内的睡床前难得见到月光。更主要的是,从气象学上说,室内不可能结霜。应该是李白站在院子里,看到井旁的月光,才怀疑是“地上霜”。古时科学欠发达也欠普及,以为霜与雨、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实际上霜是由近地面的水汽凝结而成的:白天由于太阳照射,地表总是不断地在蒸发水份,近地总有水汽。冬天和冬末春初…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资料对比分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2014年5月15日和5月25日两次霾天气,研究发现:两次霾天气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两次霾天气过程最严重时段均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之下,且都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级别。不同点是:1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移近、气温升高,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增大,湿度较差过程中,风力小的情况下,且有逆温层存在,垂直切变大,地面弱暖平流控制,下沉运动较弱,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霾天气易发生;2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高压移近、气温下降,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基本不变,无逆温层,地面冷平流控制,此种情况下,风力大会将灰尘及大颗粒污染物吹起导致霾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漫谈霧和霜     
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降所含水份发生凝结时形成物除了露以外,那那是雾和霜。生长在沿海地方的人都熟悉雾,雾的形成可以说是和天空中云的形成是一样的,不过是靠近地面罢了。靠近海洋的地方,空气是比较湿润的,因此容易产生雾。在寒暖两海流相遇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大雾。如日本北海道附近,朝鲜东部朝鲜湾以北的沿海口地方,以及我国台湾海峡一带均以多雾著名。  相似文献   

7.
小辞海     
【运动运动学】物理学的内容之一是,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机械位移运动,即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由此构成的一门学问便是运动学。【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系】一个物体的位置或一件事发生的地点,只有参照另一个适当选择的物体,才能明确表示清楚,因为位置、地点是相对的量。例如说“某飞机离地面高5千米”或“某游轮位于某岛东3千米洋面上”,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地面和某岛。速度也是个相对的量。说到某物的速度多大,总是明里或暗中相对于另一物而言的。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一般总习惯把地球或地面选为参照物。如说“一辆小车正以1…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外窗传入室内有两种能量,一为太阳辐射热,辐射波段在0.3~2.5μm之间,由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构成;另一是由太阳光照在地球其他物体上,物体吸收热量升温,至一定温度后,物体的热向外辐射,其辐射波段主要在2.5~5.0μm之间,为远红外线。通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几乎不经延迟,对室内产生热效应,成为夏季空调能耗的主要部分。建筑玻璃遮阳的目的,在于防止直射阳光透过玻璃进入室内。本文主要讨论南方地区各种玻璃的遮阳,开发外窗中的玻璃隔热—遮阳—采光一体化,是外窗遮阳节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一条高速公路都不是笔直的。高速公路上没有红绿灯,周边景物也很单调,司机如果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虽然可以看得很远,且在不改变车速的情况下持续高速行驶,但由于眼睛、思维和身体始终保持一种不变的状态,司机很快就会感到疲劳,注意力也难以集中,甚至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2013,(19):42-43
身在“辐”中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冰箱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电吹风有辐射、电视机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  相似文献   

11.
物体的引力场是由于物体的辐射和自转形成的,物体之所以能辐射,是由于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小于光速。当物体自转的线速度等于光速时,物体不在辐射,辐射粒子(电磁波粒子)以该物体的半径为半径随物体自转,此时物体的状态就是物质和暗物质的拐点,此时该物体的引力场半径等于该物体自转半径,再继续变化即是暗物质,暗物质自转的线速度是超光速的。暗物质不辐射,暗物质的引力场半径也等于该暗物质的自转半径。因此暗物质不易观察、检测到。物体自转的线速度和光速的比值——辐射的曲率,光速和物体的自转线速度的比值乘以该物体的半径——辐射粒子的辐射半径。宇宙诞生于暗物质,同时终止于暗物质。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的水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一方面空中的水份以雨雪露霜等形式降落或凝结在地面上,另一方面地面的水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植物体和动物体蒸发到空气中去,构成了自然界水份的循环。自然界的蒸发,包括土壤表面的蒸发,江河湖海等水面上的蒸发,植物和动物体的蒸发。自然蒸发指土壤表面和植物体的蒸发。  相似文献   

13.
第一节物体含热的多少——热量上一讲曾讲过热是物质三态变化的主要动力。由於物体受到外界热的影响才升高温度,温度到达一定程度便产生了状态的变化。但是使物体升高温度还有些不同的情况,有些物体容易热些,有些不容易热。譬如一小块铁用火烧一会便可以烧的很红,漫度大约是700—800℃,要把一大桶水烧到沸腾的温度(即100℃)便困难的多,消耗的煤要多些。  相似文献   

14.
接地是确保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电气设备接地通过接地装置实施。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电位的高低是相对于零电位参考点而言的,工程实用上,常把大地取作电位的参考点。当地面上的金属物体与大地牢固连接时,若没有电流(或很小)流过,则金属物体与大地之间就没有电位差,即该物就具有了大地的电位——零电位,这就是接地的含义。因此,接地就是将地面上的金属物体或电气回路的某一节点通过导体与大地相连,从而使该物体或节点与大地经常保持等电位。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已经第一次制造出一种可以在黑暗中看见物体的特殊仪器。这种仪器叫做蒸发仪(简称EVA),它使人能在完全黑暗中发现200码外的人,或看见1哩远的房子。这种仪器原先设计是为军用的,它应用的是红外幅射的基本原理。不同的物质,由于温度和表面的不同,而辐射出强度不同的红外线。红外辐射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而且人们可以在数哩之外发现它。在工作中,这种仪器很象照相机。它收集由物体射出的红外线,而且把射线聚成一个象映在油膜上。由于  相似文献   

16.
利用呼和浩特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微波辐射计、3D激光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3月8日~9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本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热力和动力特征、地面辐射冷却作用等,揭示了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此次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近地面空气层处于饱和、边界层风力较小,逆温层的维持以及对流层中低层存在一支弱下沉气流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地面冷高压南压致使在白天气温维持较低,使地面蒸发减弱,是此次大雾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通常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示意图都是红色的:有时整体是红色的,有时棘突是红色的……当然,示意图的设计人员也不死守红色,有时也会选择黄色、紫色或其他色彩来代替红色。大多数示意图都能正确显示病毒的形状,但它们所用的红色或其他颜色并非病毒的真实色调。实际上,即使你用功能最强大的显微镜来观察,也看不到任何色泽。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它们与光发生了相互作用。如果物体完全吸收所有种类的光,那它看起来就是黑色的(只要它们还没足够热,就不会向外辐射发光);而那些完全反射所有种类光的物体,看起来就是白色的。  相似文献   

18.
问:什么是雷达? 答:雷达的发展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达是个外来语,英文是radar,意思就是无线电探测、距。自然界存在以下物理现象:①电磁波能够辐射;②波的传播速度30万千米/秒,也就是说每秒能绕地球7周半;③电波发射后碰到物体(特别是金属物体)能发生反射。这些现象是雷达工作的基础,就是说雷达要能产生无线电波,并把它发射出去,无线电波在空中高速传播碰到物体(如飞机)后发生反射,反射的无线电波被雷达收到确定它的存在,也就是探测到了目标,这就是雷达的工作过程。雷达广泛地用于军事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9.
玻璃上霜或上雾对于很多人都是件麻烦事,比如戴眼镜者,摄影爱好者等等。对于驾驶汽车的人来说,玻璃上的霜或雾就更严重了,由于看不清路况,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当温暖潮湿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冷却,形成许多细小的水滴,凝结在玻璃上,就形成了雾水。这些小水滴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卫星电视、卫星探测、卫星通信、GPS等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的滥用,导致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人造电磁波的辐射总量不断呈上升趋势。这些以微波信号为主的人造电磁波的神奇功能,除了使我们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之外,就是它还能像微波炉那样对地面物体产生加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