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撑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适用技术共生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人与自然”或“自然-科技-经济-社会-人类”这一共生的大系统中来研究技术创新,就不能把技术创新仅仅视为一种经济过程.而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类、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整合的共生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适用技术共生创新。它与以往传统的技术创新以及早期的适用技术创新,都有了质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适用技术共生创新真正表征和体现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关系,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越来越成为我们构建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正确的技术抉择和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1999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表后,“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人们结合自身体会和认识,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理解。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把技术创新理解为就是搞发明。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技术创新不是发明,技术创新与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在20世纪初,奥地利籍的美国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熊彼特指出,发明与技术创新这两个概念有着根本的差异。发明指的是一种概念、一份图样,或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装置、产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2):99-99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您们好!贵刊2003年第1期发表路甬祥院长的重要文章“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新认识”,文中有“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组成的网络。”这是很正确的。“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战略投资。”这里对科技的投入是指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这句话也是可以理解的。文中有“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源头供给,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基础。”“企业则是应用新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主体。”全文都是依据这个思想体系写的。我们理解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支…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技术对科学活动方式影响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越,研究者们不仅注意到新技术所带来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注意到它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注意到这种影响可以为我们理解一项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提供经验上的启迪意义,也为我们理解以技术和科学研究为“轴心”的“知识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为此本文次技术的应用对科学活动变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界的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经济理性的假定不能完整解释技术创新的运作.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创新主体(企业家和企业)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引导下的一种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社会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社会动力和社会运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本质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保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2):299-304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是欧洲最具战略地位的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欧洲的“电信谷”。基于“社会技术”分层思想,从产业模式、政策法规和社会气质三个层面研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索菲亚园区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园区品牌”与“地方性生产网络”建构为代表的产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动议”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分权化”为标志的自由民主社会气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30年代,熊彼特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把创新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推动力量,并研究了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事实上,在熊彼特之前,马克思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恩格斯也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些论述指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人们已经形成共识,有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就能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广义创造学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一)从创造活动分类的角度理解创造学的广义性创造活动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第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论,即逻辑起点,如果从狭义方面理解创造活动(例如,有的创造学教材仅仅把创造活动理解为科学发现活动、技术发明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那末,建立起来的只能是狭义创造学。把创造活动理解为包括理论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活动、科学发现活动、技术发明活动、技术创新活动、管理创新活动、教育创新活动、审美创造活动、新闻出版精品创造活动、体育新记录创造活动、生态创新活动等11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技术的存在形式,技术本性的历史性,归结向社会本性的历史。在“物的依赖”社会的本性归结向资本的意义上,内在“不断革命化”本性的技术何以只是在“物的依赖”社会才获得存在的历史现实性的理解,在总体性、过程性、主体性层面归结向资本依赖。“物的依赖”社会的技术存在,是资本存在的技术形式,技术存在依赖于资本存在,“资本是技术存在的家”。当社会在总体性上并未现实地跨越“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就应充分发展社会的资本关系,使资本成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否则,就难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使民族的“技术创新”水平发生普遍性的无止境提升。  相似文献   

11.
技术方法的发展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原理和技术在社会各层面的运用及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呼吁新的创业环境要更多地遵循市场的规律,而不是官场的规则;期盼新一代的创业者创造“阳光下的财畜”——依靠产品服务和诚信;创造“可持续的财富”——依靠管理与知识的创新;创造“共享的财富”——依靠对财富的分享和对人力资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综观国内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或以单个的企业为对象,或以产业集群为对象,较少涉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探索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构建了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编制问卷,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软资源的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能够积极提高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企业的“硬资源的获取”(资金)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现实吸收能力,但对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率先创新”不一定能收到好成效,而且容易被他人“模仿创新”。导致“硬资源获取多”且“现实吸收能力高”的企业仍在两种创新之间摇摆,甚至把重心仍放在“模仿创新”中。作者根据结论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外部网络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的资源获取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技术进步的含义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系”;技术不仅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本质上也是人类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在社会科学中也存在着技术问题。从广义的角度出发,科技进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效能表现为科技进步的作用;它的效果表征着科技水平,而科技水平则是一个静态的标志。人们通常把技术进步的范围理解为  相似文献   

14.
“负责任创新”是继“可持续发展”之后欧美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技术创新实践密切结合,从伦理角度有效评估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技术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通过评述“负责任创新”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阐述其理论框架和方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展示“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和谐技术创新的定义,和谐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国家经济安全效益。加强和谐技术创新,可以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物质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中,企业处于后置主体的地位。国有企业要成为和谐技术创新的后置主体,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比如改善治理结构;发展和谐企业家阶层,建立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开展和谐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等。同时,政府应从体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国有企业和谐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有利于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大力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三是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政策;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引导国有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郑虎 《未来与发展》1992,(6):39-42,47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被视为实现我国工业企业振兴、并使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又称“技术开发”(前者为欧美国家的称谓,后者是日本的名词)。它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把应用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实际,并在实际中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推广和运用。显然,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把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决定了技术创新也是一个从研究或试制开始,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性别”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作为与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不同方式出现的、对技术以“他者”方式进行的理论反思,技术的“性别研究”,可以获得对技术以及创造并使用技术的“性别化的人类”更全面的理解。它先后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对传统技术史进行性别反思,认为需要对技术史中被忽视的女性技术发明家进行“补偿式”研究。其次则试图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的“性别”对技术的建构过程。考察技术与性别关系,应既包括作为动态的技术过程中的性别因素,还须包括作为静态的技术制品与技术知识中的性别因素。反思技术的性别化问题,并不是要从技术的“男性化”时代逆转为技术的“女性化”时代,而是要力图建构“性别和谐”的技术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根据和谐技术创新的定义,和谐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国家经济安全效益.加强和谐技术创新,可以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物质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中,企业处于后置主体的地位.国有企业要成为和谐技术创新的后置主体,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比如改善治理结构;发展和谐企业家阶层,建立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开展和谐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等.同时,政府应从体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国有企业和谐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有利于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大力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三是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政策;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引导国有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路甬祥 《学会》2001,(11):19-22,23
一、20世纪技术创新的某些规律的探讨 20世纪技术创新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是100年前的人们很难预见的,这不仅是因为技术本身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以及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之间相互推动,为促进技术创新而构建的社会化创新体制也日趋完善.探讨这100年来技术创新与发展规律,无论对我们理解20世纪技术进步,还是对选择新世纪的技术创新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必须着眼于全球竞争优势和技术造福人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发展,产业的成长,都要靠技术进步。要获得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自主研究开发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后者在我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被广泛采用。但即使通过引进获得了新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待于引进方的技术创新。作文分析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政策问题。一、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的最重要的要素是生产、使用、掌握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①。这些知识或信息往往首先在一个部门被“生产”出来,然后被广泛使用。这与普通商品不同。普通商品一旦被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