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琥石  陈妮  梁妮  林伟龙  覃茂昌  何婷婷 《科技风》2023,(2):107-109+1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虚拟仿真实验成本低廉,表现形式丰富,形式活泼,学生不在实验室也可以进行实验课的学习。本文介绍了在“电路制作实训”课程中,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该教学模式将一节实验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构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后发现,该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课堂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13)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理工类专业教学,可通过仿真环境,为学生构筑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分激发出创新意识与操作意识等,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特性为切入点,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并对课程实施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生理学实验课考核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无法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进行全面评估。湖北工程学院将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实验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和分析,并将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生理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学方法评估其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同时很好地发挥了以评促学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4)
针对机电专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空军预警学院深入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构建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了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度融合。实践效果表明,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训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课程建设需求下,基于华侨大学侨生背景的学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文章针对工程光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实验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辅,实际操作实验为主,基于虚拟实际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远程教学的学习者,进行实验课的学习是较困难的问题,提出建立基于WEB的C语言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教师通过Web进行实验管理,学生通过Web进行远程实验学习,系统模拟程序运行,根据不同的输入值,跟踪变量值的变化和输出,从而让学生掌握程序的运行流程,最终真正实现远程自主在线学习.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32)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审计学教学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把虚拟仿真实验引入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本文以汽车零部件存货监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例,探讨了我校审计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实践表明,将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领域,科学有效地进行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9)
基于教育部"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和广告业传播环境虚拟空间的转变,亟须进行虚拟情景教学项目平台的建设,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主题讨论"互动教学贯穿始终。在课程设置中加强数据思维训练,依托政府、企业、媒体等相关资源构建虚拟实验仿真平台、校企"双输"人才平台、赛事促学实践平台,始终坚持和强化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几年我校非物理专业本科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学习兴趣的详细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物理实验的兴趣明显下滑,而对半定量和定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对非物理专业物理实验课兴趣培养作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临床康复工程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中实训环节所占比重较高。通过总结该课程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制作热塑性踝足矫形器虚拟仿真软件,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7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仿真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康复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验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的便携式多功能电子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NI My DAQ采集卡为数据采集设备,以LABVIEW为虚拟仪器开发软件设计的实验测试仪器,主要包括虚拟示波器、虚拟信号发生器、虚拟万用表等常用仪器。另一部分是模块化的多功能实验板,该实验板可用于做FPGA、单片机、嵌入式等相关的实验项目。该便携式多功能实验平台主要用于"口袋实验室",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学习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梁营玉  张志  李武林 《科教文汇》2023,(12):103-109
学生在学习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技术课程时,需要同时熟练掌握新能源发电和继电保护两门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光伏电站对交流送出线路继电保护动作性能的影响,因此该课程具有学习难度高、理论基础要求高、课程交叉性强等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课题组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了光伏电站送出线路继电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光伏电站接入对传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焕毅 《大众科技》2021,23(1):118-120
针对传统通信工程实践教学方式的不适用,以及通信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文章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设通信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发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具有的优势,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限制随时进行仿真实训,轻松、便捷完成实验项目任务.构建通信工程一体化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实行通信工程学与做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训教学,以及运用网络设备搭建仿真实训环境.应用一体化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开展通信工程教学,通过虚拟仿真复杂实验案例分析,知道如何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发挥其教学作用,实验结果说明虚拟仿真实训更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网络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11)
针对生物学科和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特点,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内生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开展生物类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的建设情况和特点分析,探讨在实验室课堂如何利用优质线上资源。本研究将为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有效利用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资源开展互联网+实验室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基于机场场道工程施工与进度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从改进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机制、改进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实验实习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风景园林专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激发学习兴趣,并降低实验操作消耗人力物力成本,进而探讨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建设必要性,分析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的作用和管理,为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文从虚拟仿真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内容、步骤四个方面介绍机场场道工程施工与进度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该实验弥补了机场场道施工与管理教学实践的缺失,相比于传统的实验实习有很大优越性,不仅安全、经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19)
在高校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与新工科教学需求之间产生了日益突出矛盾。以"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实现对新工科实验课程体系里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的教学内容进行仿真模拟,并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搭建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引入主动式学习的思想,并与线下理论课程相融合,构建混合式学习、动态式跟踪、智能化评价、数字化管理的新型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就必须突破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文章由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实验教学,以"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虚拟仿真教学理念,实现课内与课外、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使学生学习更高效,师生交流与反馈更及时,也有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