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图课程是工科类院校面向大一机械类及近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深、实践性强。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本文在教学模式上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手机APP引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内容引进“模块化”教学,分层次、分专业有针对性教学;同时挖掘制图课程中所含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制图课程的动力。通过这些制图课程的改革措施,学生能够按照国家标准认真负责地绘制工程图样,提升了制图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然后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了解不同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别,以此来判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为该校计算机类其他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机械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各相应专业教学计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辅助教学、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类课程是电类专业及非电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三大模块的内容。电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学习效果较差。本文在《电工学》课程中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杰  杨松  毕经存  芦静  郝欢 《科技风》2021,(1):140-141
针对以往工程实践课程中只有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操作的模式,结合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实际情况,融入"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电子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初步融入了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践证明,通过融入"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0,(2)
《药剂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是整个《药剂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院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果差的弊端,本论文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旨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同时为我校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梦微  张浩 《内江科技》2022,(6):157-15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适用于教学活动开展的APP应运而生,并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园艺疗法》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云班课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现该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26)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普通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知识面较广,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仅考虑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学效果较差。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多维评价的循环激励持续改进教育模式为手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探索OBE理念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首先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培养学生的能力指标要求,设计多维教学模式;最后采用多主体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产出成果并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入混合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高职《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呈现“难”“杂”“远”“热”等特点,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气氛较差、学习效果欠佳、挂科率较高等突出问题。为提升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板书+学习通”、“案例教学+思政课堂”、智慧课堂、“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校企合作育人、小组合作翻转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手机APP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让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而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手机APP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思政课教改中,让学生通过"线上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引导学习+线下课后互动学习+期末线上考试",参与到思政教学课程当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学习渠道,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22)
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机械专业校本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能够协调推进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通过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机械专业水平。文章就校本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进行阐述,进一步对校本混合式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展开探究,旨在切实提升高校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近机类专业和非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知识面宽,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本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习思维,促进知识的消化巩固提出了一些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  相似文献   

15.
冯淼 《科教文汇》2020,(13):111-112
目的:探究“对分课堂”在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在物流学课程中对照班和试验班分别采用传统讲授和“对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班学生在期末考试成绩、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班学生,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班大部分学生满意自己在“对分课堂”中的表现并能接受此教学模式。结论:在物流学课程中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庄二平 《内江科技》2022,(9):147-148
<正>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互联网+”时代,为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应不断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不断创新,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一些智慧平台和工具被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互联网技术在改造教育、提高教育效能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称之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此外翻转课堂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并据此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或近机类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达到教学改革事半功倍的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19.
对分课堂是针对高校课堂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在工科实践类课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江凌云 《大众科技》2006,(6):130-131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方法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就如何培齐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抱与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