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校峰  赵利 《科技风》2014,(14):215-216
民族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与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所传承、有所变更。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差异、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我国各民族区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渗透、交流,我国集于多民族体育文化荟萃一身,在相互交流中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相当大的生活成分,这种生活性的特点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优势,旨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生全面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新的战略着眼点。科技期刊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进程中,要利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凸显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具体策略有:①强调中国制造,突出国家存在感的识别标志,打造中国品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②注重期刊策划,构思有中国元素的传播内容,突出中国特色,以中国元素吸引国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③注重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和规范化,树立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地位,折射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民族精神;④促进科技信息传播,通过期刊平台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际发展经验,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繁荣风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在梳理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资源基础上,探讨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并提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为民族体育赛事主题游、节庆体育游、体育内涵创意游等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付常喜 《内江科技》2009,30(2):45-45
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探析,阐述了武术软实力的概念。武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武术生命的传承延续力、武术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德的感召力、武术的艺术审美力、武技的创新力五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有武术文化层、竞赛管理体制层和对外传播层三个方面,以此加速武术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抽取广西三所高校本科体育教学中少数民族体育的现状做出调研,本研究针对高校本科体育教学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力求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在高校本科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通过它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的主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品类绚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阳刚之盛,又有阴柔之美等赞美.发展中国武术文化不但能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主流文化是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观念形态,并具有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文化圈层,也是中华民族强行不止的强大支撑.全球媒介空间重构继续向纵深演化,主流文化从传播样态、传播范围和速度上都极大超越从前,这对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新媒体也成为滋养大众文化的温床,其媒介特质和受众特点与大众文化传播需求相契合,一定程度的消解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增强新媒体中主流文化的有效传播,对繁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开发鄂伦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时保护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地区旅游经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具有重大作用.对丰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斌 《内江科技》2007,28(4):91-92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以及目前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的和开展民族体育的条件进行分析,探讨了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拓展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郭恒涛  张浩宇 《内江科技》2011,32(5):56-56,92
我省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我省的名族传统体育资源,是加快我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研究立足于实践,根据湖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提出了开发湖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原则和相应对策,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体育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 《西藏科技》2004,(12):23-25
体育全球化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进步的一种标志。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既充满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所以我们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统与竞技的关系,使少数民族体育逐渐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6,(5):111-112
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开展高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高脚竞速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发现,经过一学期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优于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说明民族体育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游牧民族,柯尔克孜族有着丰富种类、多样形式与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既体现着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性,同时也含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简易趣味性、对抗性、生活化、功能性与寓教于乐。深入探究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对于推动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整体的界定以及全面的部署。文章以此为契机,对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从4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的工程路径,即:(1)从政府层面构建政府主导的传承发展机制,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大力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队伍建设,为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必需的高素质的人力支撑;(3)构建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打造文化传承的主阵地;(4)开发河北省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产业路径,在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智胜 《科教文汇》2010,(33):116-118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广泛,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体坛,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和民族化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两种趋势,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关联,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基础,并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又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适宜空间,中国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文化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进光  刘静 《科教文汇》2008,(36):255-255
民族文化深厚内涵的养料孕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着点,浅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中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并讨论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21,(1):130-131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弘扬,能实现传统体育的价值,促进传统体育运动事业在现代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苗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研究对象,对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和发展价值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形成对广西苗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全新认识,有效促进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承和传播,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体育赛事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的外在动力,高校体育软实力则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主要涵盖高校体育管理理念、体育思想方法、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文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辽宁省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试图了解体育赛事对提升高校体育的软实力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