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君 《科教文汇》2021,(13):154-155
该文对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教师、教材、教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最新要求,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从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入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晓平 《科技风》2023,(4):80-82
“三教”改革是解决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局,提高高职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法在“三教”改革中尤为重要,“教师”和“教材”的优势只有通过“教法”才能体现出来。目前国内关于“三教”改革的研究多停留在顶层设计阶段,而“三教”改革的落地是“十四五”期间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对“教法”改革在具体课程当中的实施及效果进行研究阐释,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怎么教学生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并注重对现有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有利于实现三教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最终建设.  相似文献   

4.
曾德琦 《科技风》2022,(25):106-108
“建筑构造”课程是技工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种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能对建筑工程专业术语和名词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房屋建筑基本的构造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要求和构造原理、构造做法,还能养成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并进一步提升识读建筑工程图的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改革策略与建议,希望能为“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哲  李助军  许昌 《科技风》2023,(14):28-30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一直随产业需求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分制教学模式符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科型高职院校学分制不断改革完善有利于专业和课程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分制改革为例,在学分制改革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产教融合特点,就学分制改革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才培养依然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而人才培养的基本点便是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当扩招政策出台后,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更是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任务,本文对当前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文娟 《知识窗》2022,(11):9-11
课程是实施“三教”改革的主阵地,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落脚点。直播运营实务是电商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基于深度的校企合作,紧密围绕“谁来教、谁来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展开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和重构教学内容入手,通过“四方多维+增值考核”的评价体系,监控并反馈课程效果和学生成长效果,以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落实“三教改革”。  相似文献   

8.
龙伟 《科技风》2023,(34):28-30
“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一线实践者、教材是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法是改革的核心环节,而三者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要想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须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本文以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分析其在“三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教”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从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视域,探索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路径:打造德技并修的教师团队;建设凸显思政元素的新融媒体教材;运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秦雪洁 《知识窗》2023,(4):21-23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与优势,剖析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并以个人所得税教学项目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优化教学设计,以期提高涉税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率。  相似文献   

11.
科研人才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产出对社会经济贡献程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科研育人,为国育才,回归科学研究的精神本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破除“唯论文”等科研人才评价顽瘴痼疾及高职院校单一的职称晋级科研机制,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应从人岗相适的分类人才评价机制、注重成果转化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及科研人才队伍和管理队伍科研素养塑造方面,以“双师型”一线实践带动科研项目拓展,以问题发现和认领的科研合作形式,探索多机构科研协同合作模式,并建立系统的科研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及全过程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就业方向,成为高职院校所必须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论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余骞 《科技风》2023,(1):115-117
本文依托高职扩招的时代背景,介绍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又能够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田仁君  邓星  向海燕 《科技风》2023,(20):110-112
近几年我校高职进入了单招模式,学生对“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理论内容掌握甚微,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单招模式的院校学生。该校针对近几年高职单招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将“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几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经过两年的改革,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截止到2019年秋季,我国全国各地均进入高考改革。重庆市是第三批加入高考改革的城市,学生们选科后已经学习了一年。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了解高考改革对教学现状的影响。高考改革后,学校应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学生应更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使高考选科因素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6.
自2002年创业教育进入高校课堂以来,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学生的参与度与学校的重视度上,都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进入高校课堂时间较短、起点较低,所以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过对淮安某职业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婷 《科教文汇》2023,(3):104-107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将“产学研创”结合的模式融入饮料加工技术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24)
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提高"三教"的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三教"改革的核心任务,指出实现预期改革目标的前提条件,概述了目前"三教"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然后总结了"三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为提高"三教"改革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史晏廷 《科技风》2023,(8):34-36
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措施,以“教师、教材、教法”为内容的三教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切入点。通过对我校及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调研,总结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果及问题,坚定“三教”改革实施的时代紧迫性,探索推进“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祖奋 《科教文汇》2021,(11):26-27
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高校共青团工作贯穿每一位大学生课余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课堂。该文从共青团建设的核心工作、基础工作和创新工作三个方面入手,总结学院共青团品牌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让共青团工作更好地引领和服务广大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