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岗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分别从课堂内容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和同案例多课程贯穿式教学、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建设、招投标咨询单位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25)
运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上层的课程,该课程内容贯穿整个自动化下层和中层的专业课,所以该课程理论内容涉及知识点多、讲授难等特点,研究了基于课程内容的立体体系的课程改革思路,通过整合授课内容、优化实验环节、建设实践环节,最后教师总结提升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体现出来,最后用实际工程实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该教学改革思路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培养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是适应当今社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课程的性质和建设现状,提出了课程的改革目标,并结合交通工程专业背景和要求,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相关思路和若干举措,为交通领域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汽车构造》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及后续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课程建设涉及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对"汽车构造"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在《汽车构造》课程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院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进行,为把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思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贯穿于整个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中,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理论、实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探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时期岩土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岩土工程类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岩土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和改革措施,从而实现课程设置、内容组合、时间安排等方面的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机械类专业集群转型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坚持"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等环节通盘设计、整体优化,使得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电机学内容涉及电学、磁学、机械学的知识,是一门交叉多学科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思路难以理清,感觉课程太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从教学组织、课后测验、实践教学和师生互动等几个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西南石油大学天然气加工工程课程建设小组积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体系的优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开展了课程建设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材、教学方法、实验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教材的选用应注重新颖、系统和应用性,最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自编教材;在教学上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手段;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4)
论文介绍了基于能源工程系实施"能源类招生、平台培养"的状况,"工程热力学"课程组制定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其中"青年教师高效培养模式""PPT课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取舍的探索研究""制作多个专题的多媒体课件"等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环节也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容杂,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逻辑性差"、"了解容易,把握较难"等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学以致用"是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理论+试验"是课程体系,"把握一个主轴和两个副轴"、"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实现多元化教学"、"创新试验教学"等是最佳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家"质量工程"及"卓越计划",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了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实习实训环节、巩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该实践教学体系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王晨 《科教文汇》2021,(13):67-68
该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理工类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了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与现实存在的困难。通过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开展实践探索。该文提出了迭代式的动态教学模式来尝试提高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有效性与课程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4)
"工程力学"是机械类等相关专业重要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它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紧密,重点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面对"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实需求。本课程线上教学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重点从课程建设目标任务、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及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基于智慧职教平台的线上教学的课程建设。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开启了"云平台+直播"的线上教学新模式,实现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能为其他课程线上教学的开展、建设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卓越计划"和"教育认证"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针对高等院校的育人观念转变和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和卓越计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初步构建适合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的由浅入深的3部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循序渐进的4阶梯实践教学环节,为加快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莉莉  雷永锋  杨明 《大众科技》2021,23(8):109-111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被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文章针对高等理工类院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基于工程应用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课程改革具体措施包括整合课程体系、将工程实例与虚拟仿真结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改进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科竞赛苗子人才等.实践证明,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工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章针对《通信电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同时是以“全过程管理”为目标,积极适应社会对“全面管理”人才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几门主要课程,无论其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实践环节,基本上涵盖了基本建设程序各阶段、各环节、各角度的管理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做到了各有侧重,不重不漏,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工作技能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李俊华 《内江科技》2013,(8):121-122
对于投资与理财专业而言,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总结了职业能力要求,再根据职业能力和"双证书"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并提出了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