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为美     
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美丽的‘美'怎么写?我随口说:羊大为美。他好奇地问:为什么羊大就美了?我一怔,心想:羊大美,鱼羊鲜,就是顺口溜吗,算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便对他说:我们来查一查为什么羊大就是美。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美是综合因素决定的。就技术层面而言,品读下文,不难看出美之所在。美,当诗意地栖居广东考生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然而我却觉得,美才当诗意地栖居,因为她雕琢了诗人心中孕育于大自然之中的天使。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文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生动地描写了众多的形象,并且将这些众多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系统,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意境,同时给人以模糊的美感。朱自清散文的模糊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形象的模糊美、情景交融的模糊美和虚实相生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创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使主体丧失自我和对象意识.广告充分地利用文学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优势,追求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广告中文学语言的语音美主要表现在:追求文学语言的语音常规美、追求文学语言语音的变异美.  相似文献   

5.
<正>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一样处处可见。它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领略美、追求美、创造美,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中蕴含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数学审美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伟 《华章》2011,(35)
美术教学,它始终离不开“美”与“术”.美与术,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然而,现行的一些美术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轻视美,片面地理解术,为画而画,忽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真正目的;抑或是片面地追求美,为美而美,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让美术课体现出其学科的品质,让“美”与“术”得到完美融合,笔者以为,应该用美的规律来锻造美术学科的本质.什么是美的规律,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片段一]蓬叶无穷碧 师: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得出"美、绿、红、艳、秀"等) 师:关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引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相似文献   

8.
正美是什么?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得意".美学界众说纷纭,但无论哪种说法,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感受.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同时也在欣赏美.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毛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辩证地处理好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真,包括真学、真信、真用;善,指善导、善思、善辩;美,可概括为美己、美他、美物。  相似文献   

10.
段全林 《教师》2019,(17):25-26
语文学科中的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来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现状为:在理论上,把审美教育混同为美育,造成立美教育理论的空缺;实践上,立美教育这只眼睛虽然是睁开的,但处于懵懵懂懂的“半睁半闭”状态。加强语文学科立美教育的策略有:课程标准中应明确提出“立美教育”这一概念;加强对语文学科立美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自觉地从多渠道、多领域实施立美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从而形成其诗歌音乐美、节制观。情绪化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43-45,57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相似文献   

13.
朱湘的诗充满着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同时又特别讲究诗情、诗意、诗形、诗韵,注重诗的音乐的美。他的诗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相谐和的,其诗学观是以爱国思想、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在朱湘看来,作为真正的诗人,要在对自然、人生的歌咏中,显现诗人的内在的本真情感,而这本真情感的显现又必须在诗形上符合“诗的真理即是美”的审美标准,因而关注人生社会、亲近自我情感、注重艺术美就成了朱湘诗学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不仅卓有成效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杂文作品,而且,还与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结缘及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及彰显了其广阔的艺术兴趣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了他小说的艺术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立体的、多样的、跨艺术的非凡魅力。其中,诗性品格、散文倾向、戏剧化、音乐性、空间感、画意等是其小说跨艺术魅力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维在诗中借助语音修辞——音节匀称、平仄相问、节拍自然、韵脚和谐、叠音生动,使表意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论诗哲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诗歌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哲理表现,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杜诗中的哲理,有以议论和警句的形式表现的,更多是寄寓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物象与事象的生动描绘之中。这些作品是诗情、画意与理趣三者完美的结合。大变动的时代背景、杜甫以儒为主兼收佛道的思想、颠沛流离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曲尽物理的自觉追求,是杜诗丰富深刻的哲理意蕴生成的原因。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山花雪月的描写,借助大自然的丰富景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独特的自然观审视社会和历史,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情怀,以及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和对崇高美的张扬,其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8.
杨慎是明朝云南文坛上有着特殊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云南诗歌凝结着云南戍途生涯的复杂情感。在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杨慎交错复杂的情感以审美意识形态外化于诗歌,其诗歌彰显出独特的风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的诗歌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他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叙事诗中,其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气氛、意象、词汇、故事情节以及主题都具有哥特式风格,而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又与其生活经历和文学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爱伦.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他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他在其诗歌中追求形式美、音乐美、忧郁美。强调"为诗而诗",拒绝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