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布了系列文书和政策,这些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在某种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因此,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以及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是当前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概述,重点对其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在保护和传承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足够的保护资金、注重保护的观念、有效的保护渠道;为此,从法律、经济、政府、教育、旅游等方面提出保护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普及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结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上的特点,提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从长远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走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也为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数字化保护工作应注意: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的的完整性;数字化保护要和现实保护相结合;保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安全;维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独特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传统体育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演进历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文化普查、抢救濒危、重点保护、机制建设4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政策和实施方案推动之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定位从研究边缘向研究中心,研究技术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从文献整理向田野实证,研究思维从国家逻辑向历史逻辑,研究视角从项目中心向生态中心,研究内容从外造秩序向内生秩序等转变。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将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文化生态建构和发展理念重塑。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在此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最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重大困难。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设计法,对正式录入我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所在行政区项目数量分布现状,项目类别、申报途径等申报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从PC端网站及移动端的项目类型、功能、展现方式、互动以及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创建;最后,以“群体智慧”“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出发点,对数据库的后期管理从管理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构思,旨在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引起了社会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如何促进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建设,成为开发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家级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溱潼会船"为例,分析溱潼会船产业化特色和发展瓶颈,试图为江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构建策略上的可行性,以便解决江苏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教育、传媒宣传和政府引导,需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东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代际传承、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中部地区514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处理,并探究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簇状聚集分布,并形成了4个高密度聚集区,分别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西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山西临汾市、晋中市和河南焦作市。此外,还形成了3个次密度聚集区,分别是山西运城市、晋城市;河南濮阳市、周口市;安徽宣城市、黄山市。研究认为: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主要受地理因素、民族文化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呈现出傍河聚集、平原较多、少数民族聚集区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较多的特点。旨在为中部乃至全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民众文化生活和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幸福状态的写真,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研究结果表明: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核心在于改变当前过度依靠政府行政力量为主体的“档案式”保护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文化生态村”等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化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之中,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主体积极性和参与能动性,从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既能使自身得到保护,也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河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回顾和总结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利用"非遗"资源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并从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在高校体育的平台上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