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锋 《宁夏教育》2008,(4):45-46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我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录像示范课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学生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  相似文献   

2.
读罢朱自清的散名篇《绿》,眼前弥望绿色的苍茫,胸中蓄满绿色的意境。这生命的颜色,在朱自清的笔下,浓透纸背,穿越时空,灵活成一颗硕大的翡翠,照亮华夏坛。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幸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一课。  相似文献   

4.
曾扬明 《四川教育》2006,(10):40-41
一、“丰碑”勾出英雄之“形”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5.
从简洁、抽象的数学语言中辨别、选择、整理和组合有效信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理解是关键,但理解的基础又是"读"。可见,阅读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和手段之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通过理解"读"、质疑"读"、比较"读"、拓展"读"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读、读得懂、主动读。  相似文献   

6.
小孩子最愿过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穿。春节来临的标示是父亲在书房写春朕,印象最深的是,他常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治家格言,上联还恰好是家族中男性命名的辈份排列。父亲三十多岁之前已长髯齐胸。他秉烛夜读时,不像小说中的美髯公关云长那样读兵书,而是读《尔雅》、《伤寒论》和带插图的《本草纲目》等。用现在的话说,这都是父亲的"专业"书。  相似文献   

7.
开学的第三天,我们便学习了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意图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作为高年级阅读教材,文章不仅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文字,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是学生感受语言,体验语感的经典范本。然而对于当今的小学生而言,由于相隔时代久远,理解本文尤其是感悟情感难度较大。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9.
潘学容 《四川教育》2007,(11):33-33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质疑问难后,于永正老师把学生写在纸片上的不明白的词语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0.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2):31-32
“文章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支玉恒)。在执教《匆匆》一课时,他抓住“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条主线,尽情地展示朗读的功能,让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达到了阅读中的一种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生:(齐)能。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有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生:(齐)李世民。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  相似文献   

12.
陈根荣 《现代语文》2006,(10):117-117
“表现人世间最普通的父子之情”(朱国华——朱自清弟弟语)的朱自清散名篇《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然而,我每次读《背影》,总感到朱自清描写“背影”的后面蕴涵着满腔的忧愤——听到了朱自清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强烈不满的“隆隆”“惊雷”。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放弃射门》(支玉恒)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三遍课文,谁愿意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相似文献   

14.
《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于是有教师认为今后语文好教了,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于是,齐声读、自由读,男声读、女生读,小组读、  相似文献   

15.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5,(6):34-35,37
从国际事务到日常人际关系,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当然会对该时代的教育思想获得新的内涵起着巨大的作用,对话教学正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指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三重对话。特级教师李吉林、支玉恒,  相似文献   

16.
郑百苗 《山东教育》2005,(28):29-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三重对话。特级教师李吉林、支玉恒,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前,一直在实践和引领着这种对话,把通过对话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现将两位老师执教《太阳》的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从对话的角度,感悟他们如何在对话中构筑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17.
张红 《语文知识》2002,(8):22-23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在课堂上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在这里用“渴睡”而不用“瞌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渴睡”与“瞌睡”读音相近,均有“倦了欲睡”之意,但也有其区别。“渴睡”音为kěshuì。“渴”是迫切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评价支玉恒老师的课是“活”与“实”的统一,两次听支老师讲“即兴作文”,我对此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9.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日常人际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同时也成为一部分人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当然会对该时代的教育思想获得新的内涵起着巨大的作用,对话必然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对话教学正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学精神,它极大地拓宽了语教学的思维视野。《语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20.
周乐 《教育文汇》2014,(20):26-26
上《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之前,我把课文读了10多遍。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情感真挚。然而,教什么,如何教,我竟无从下手。反复研读文本,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母子深情,但又觉得这种感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掰碎了一分析,情味就全没了。在百般纠结之中,我去查阅名师教学资料,读到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文字实录。读过两遍,真让我惊叹不已,于老师的教学太棒了!我也想从他那里学上一两手,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