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周楚 《科教文汇》2014,(20):101-101
尤金·A·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本文以《月夜》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诗歌的韵律、词汇、句子层面分析三个译文的功能对等,体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共译的《国译汉文大成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伊藤漱平的翻译版本为平凡社昭和33年(1958年)初次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二十四卷》。两个译本都属于《红楼梦》比较早期的翻译,但是翻译方法和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第三回贾宝玉出场的两套服饰的翻译,探究两个版本在古代服饰翻译上的特点,进而寻找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常呈霞 《科教文汇》2014,(26):121-122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月夜》的6种译文文本入手,在意象再现与意境再造、人称视角的选取、韵律与形式的再创造等三个方面作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炜 《科教文汇》2020,(5):183-184,192
长篇推理小说《砂器》是松本清张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由电影《砂器》的上映进入中国,现在有曹修林版、孙明德·江崇永·章吴一版和赵德远版这三个汉译版本。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三个不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可以发现,直译策略加注释有利于保留异文化效果,意译策略则有助于缩小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困难。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陈和平 《内江科技》2005,(6):64-64,68
本文在考察翻译概念的演变进程的基础上,从雅各布森翻译三分法和斯坦纳“理解即翻译”命题对现代翻译概念合理性进行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出:现代翻译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肖小燕 《科教文汇》2008,(3):139-139
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又要“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更要读来“像原文一样流畅”。朱纯深在翻译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实践了著名翻译理论家Tytler的这三奈翻译标准,成功地传达了《匆匆》的思想内容,再现了其诗一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郑晓燕 《今日科苑》2007,(18):209-210
本文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的两个版本的字幕的比较,从情景喜剧中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英语幽默的翻译入手,对字幕翻译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影响字幕翻译工作者做出翻译决策的各种原因以及制约他们选择翻译策略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意境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试从文体中的意象表达来分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12.
张妤 《科教文汇》2008,(8):183-183
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意境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试从文体中的意象表达来分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13.
让我猜一猜,当你看到“博物学”三个字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什么:达尔文目光深邃的肖像?法布尔《昆虫记》不同版本的封面?亚里士多德大堆头衔中的一个——“博物学家”?或者是博物馆里丰富而生动的动植物标本?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晶晶 《科教文汇》2008,(33):242-24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对译者的要求、翻译的三个标准,以及笔者认为其翻译思想的核心——“传神”的翻译原则,并且结合对林语堂的译作评析来分析他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运用于实践的。  相似文献   

15.
阮晓蕾 《科教文汇》2009,(25):256-257
本文首先围绕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不与人争》一诗,从语音、词汇、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接着作者讨论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译自杨绛,李霁野和绿原),结合翻译标准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四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老人因为一首小诗和共同的人生境界及追求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刘绍义 《知识窗》2014,(11):43-43
翻开《辞海》及各种版本的《名人名言录》,都把“知识就是力量”归属于培根名下。就连学校的教室里、图书馆的墙壁上,也在这句名言的下面写上了“培根”两个字。其实,“知识就是力量”是咱土生土长的国产货。  相似文献   

17.
江莉  王茎  张四红  程玲 《科教文汇》2013,(7):109-111
对于“情”这个中医术语,一直存在两个英译版本:“essence”和“spirit”。本文以中医术语中“精”的概念为例,运用AntConc和Sketch Erigine两种数据库搜索工具,使用BNC,对目前存在的两个常见英译版本“essence”和“Spirit”进行差异性研究。研究发现与Spirit相比,essence在语义内涵和搭配特征上更接近于中医中“精”的概念。本研究旨在为中医术语翻译中特定术语的选词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便,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0,(3)
中医典籍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通过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可以平衡好这两点性质。本文以《黄帝内经》的三个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三个译本的篇名翻译,分析了三个译本的总体特点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刑法理论将危害行为根据其客观形态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类,而现在有的学者提出,危害行为应包括作为、不作为和持有三种形态;也有学者将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不作为以及以作为形式实施的不作为三种形态的观点。这两种有关危害行为的“三分法”的观点,都认为危害行为的客观形态除作为与不作为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行为”。根据目前的危害行为的理论,通说中对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的“两分法”观点是科学合理的,“三分法”存在概念混乱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