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工作中我们会碰到许多矛盾或纠纷,如果这些矛盾和纠纷无法私下解决,而必须付诸法律时,如何写民事起诉状呢,即俗称的“状子”如何写,有什么格式呢?本文就此向大家作一简介。一、民事起诉状应当写明以下事项: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写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原告有诉讼代理人的,应当在原告的基本情况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新闻报道的意味、体育事实的编辑加工过程、体育事实的恒久性、体育新闻报道的阶段性、体育新闻报道的立场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研究体育新闻必须澄清的一个质性问题,即体育新闻与体育事实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体育虚假新闻产生的核心理由,即无意识的扭曲事实和有意识的捏造事实,最后简述了中国体育虚假新闻产生的其它理由。  相似文献   

3.
在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证据繁杂的情况,案件中待证事实中关键部分常会出现非真非假的灰色地带,即"真伪不明"状态。这种状态的主要表现:对于主张权利一方,法官无法做出确证;而对于抗辩一方,其提出的抗辩理由又不足以使自己的观点完全成立。本文将以相关典型民事案件为例,以事实真伪不明的状态下采取何种方法解决,分析民事审判中经常用到的证明责任分配、事实推定、高度盖然性优势等积极裁判方式,评价其特点、作用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事实推定证据规则,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过于简单,法学界也缺乏对事实推定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因之在司法实践中错用、滥用事实推定的现象较多.本文分析了事实推定的含义、特点及适用条件,探讨了事实推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指的是以请求权基础规范为出发点,重在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是否可以主张,该方法有利于清晰准确的分析和解决案例,对于我国高校的民法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请求权基础分析案例,首先要根据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确定请求权的规范基础,以确定请求权是否成就,然后要考察该请求权成就后是否消灭或受到阻碍。在确定请求权基础规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法条竞合、请求权聚合和请求权竞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侵害人格权民事责任构成是判断人格权是否受到侵害及行为人是否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侵害人格权民事责任构成,应包括民事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相似文献   

7.
史令珊 《江汉学术》2022,41(2):119-128
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具有现实合理性,由公诉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并不排斥事实和责任的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有其基本要件,同样旨在为刑事证明提供正当性根据。一方面,为避免推定的不当限缩,在无法查清资金用途或是否为行为人实际占有(获益)的场合不排斥推定的适用;针对"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作实质性理解;在"行为人所提出的反驳真伪不明"时,不应据此一概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另一方面,为避免推定的扩张适用,当仅有外在形式特征符合规定,如行为人以新债归还旧债或明知没有归还能力,无法认为针对基础事实达到了证明标准;无法认定基础事实或不具备推定依据时,不应作出推定。  相似文献   

8.
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07年修订,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针对再审制度。91年的民事诉讼法,在提出主体,再审法定事由方面有较多缺陷,同时对效率重视不够。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相关方面做了改进,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借民事诉讼法修改再审制度之契机,将再审制度置于民事诉讼法整体价值体系中思考衡量,对再审制度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废止一次性木筷的呼声一直很高,其理由主要有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够卫生。笔者认为判定一个产业的利弊得失、决定一件产品的优劣去留,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弄明白。决定一次性木筷的去留要弄清三个方面的基本事实:其一,生产一次性木筷是资源的超耗浪费还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二,使用一次性木筷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其三,一次性木筷的卫生隐患谁之过。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技术调查官制度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对涉案技术事实的审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基于此,2022年12月《民事诉讼法》第五次修改草案正式将技术调查官纳入民事诉讼中,以更好地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事实查明体系。司法实践中,技术调查官在任职模式、选任资质上还存在不足,与相关技术事实查明制度的衔接也存在矛盾,并且存在潜在的审判权让渡风险。为了回应扩大技术调查官制度适用范围的现实需求,有必要通过立法细化其管理与选任的规则,确定技术调查官的身份定位为“独立的审判辅助人员”,对案涉技术事实的争议焦点提出建议,并在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中明确技术调查官制度的适用顺序,重构技术调查官参诉的组合和数量,明确技术调查意见的性质与公开方式,从而优化技术调查意见的采信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司法文书写作是具有法律专业性质的应用写作。由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主要文书的理由部分,必须运用议论的方式来阐述理由,得出结论,认定罪名或民事责任,所以,某些学者从写作学的角度来审视司法文书,把它看作议沦文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司法文书作为实施法律的重要工具,诉讼活动的忠实记录,其法律的约束性,内容的规范性,格式的程式性,以及关键情节叙述的详实性和针对案情议论的精要性,又使司法文书具有了区别于一般议  相似文献   

12.
《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将首次作为民事权益的一种被纳入民事领域的最高立法保护。但学者们对于是否确立"个人信息权"仍有争议。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必要确立个人信息权并与隐私权相区分。我国还缺乏一般性规定;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还处于消极保护权能,未谈及积极保护权能,信息利用必须经过信息主体的同意;信息利用者在利用的过程中未涉合目的性原则;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督与追责制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能持续下降的事实,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学习、睡眠及饮食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体能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学生体能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事简易程序作为快速、经济地解决民事纠纷的诉讼程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适用.民事简易程序并不仅仅是法院为提高办案速度的权宜之计,还是诉讼法理之必然要求.而且,在对其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时,必须遵循诉讼法理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立高校屡屡作为行政主体被推上被告席,法院对高校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适格性作过不可置否的判决.而公立高校在何种情况下能作为行政诉讼被告主体和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方应有的诉讼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文中在分析公立高校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可能性、法律依据和实践的前提下,提出完善高校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与民事一审程序、民事二审程序之间的区别,提出应该重新构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基础,对于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进行重新定义,确立当事人为启动再审程序的主要主体地位,取消法院的再审程序启动主体资格并完善人民检察院的抗诉监督。并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事由做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廖安  刘妍秀 《职大学报》2005,(4):111-112
高校校园普遍存在校园管理混乱的状况,但高校保卫部门在校园管理中,因为对违反校园规定人员进行处罚而又使高校屡屡成为被告。本文针对此问题,通过对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考察,提出将校园内的部分行政执法权委托给高校(保卫部门)行使。  相似文献   

18.
临时禁令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起诉前或法院作出判决前,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发布禁令,将被申请人涉嫌的侵权行为保持在暂停、冻结状态,以防止损失在诉讼期间的进一步扩大,使利益损害最小化,避免权利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临时禁令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正确适用能有效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经济的发展,适用不当则会导致诉讼权利的滥用,给被申请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临时禁令颁发适用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院临时禁令的审查程序.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临时禁令的审查程序存在审查机构不明确、听证辩论环节缺失、审查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急需完善.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是当前世界各国法学界共同关注、积极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从人工智能发展对民事诉讼的影响及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重点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的作用,帮助教师明确人工智能时代的民事诉讼法教学需求,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问题,并提出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及教育内容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三大范畴:"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