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经典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这显然是因为大众流行文化已经猛烈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而这样的冲击也已经使得当代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明显疏离了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人文精神核心的经典著作。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按照老师的指点,去读经典,可就是找不到感觉?应该说,这是当代人文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典解构与重构是当前一道亮丽的文艺景观。消费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冲击、经典的“老字号”招牌和文艺创新的贫乏与无奈是造成重构兴盛的主要原因。经典重构虽然部分地消解了传统及其蕴涵的神圣性,但它又重新诠释了经典、延续了经典的生命,使经典“死去活来”,显示出一定的现实意义。经典重构只有坚持限度、效度与文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文学经典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表现在对权力支配下的文学经典的质疑和对开放经典的要求,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蔓延和视像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学经典被忽视的危机。所以,处理好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回归文学经典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真正归途。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消费文化的影响、外语教育的功用性及网络媒体的冲击,英语专业的文学经典阅读状况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学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文化剧烈变革时期的结束,旧经典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昔日的魅力,新经典也继续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现象说明,尽管在文学经典的谱系中会常常出现新成员,但原有经典却很难被完全遗忘。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文学经典的地位迟早会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审美文化,使经典文学生存空间逐渐狭小。究其原因在于:随着传播方式的革新,经典文学所依托的文字传播方式颓势日显;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使文化逐渐商品化;经典文学自身的"矜持"、"偏枯",使其难以切合民众的消费心理。经典的出路在于:可以视电子传媒为工具为我所用,宣扬人性,传播美,为人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在消費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現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3.
关文雅 《学周刊C版》2019,(7):149-149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在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增强对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丰富自己在语文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阅读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阅读的需求,电子阅读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地位。本文浅谈了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化的经典阅读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是文学边缘化的必然产物,是数字新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传播与阅读提出挑战的结果,也是"后文学"生活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文学的文化稀缺性状态的消除而得以发生的。在一个文学资源丰裕的社会,文学不再需要经典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文学开始丧失经典文学时代所拥有的经典性,成为普通信息文本,经典文学时代形成的经典观逐渐瓦解。现代新媒介的应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与文学经典主义的消退,并最终模糊了文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今日之文学经典,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旧经典,还是现代以来形成的新经典,抑或是外来的洋经典,都面临着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的挑战,这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的构成及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尽管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但真正的文学经典具有内在的自足性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超时间性.文化研究者则认为文学的经典化与解经典化蕴含着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在后工业社会文化氛围下,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的突起与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遭到放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典诗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这让学生接触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教学增添了一道光彩。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优越性和价值。因此,经典诗词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文学社团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学社团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为经典诗词诵读提供了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因为为文学社团中,经典诗词能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能够拉近教师、学生与经典诗词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文学社团中诵读文化知识,便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文学社团中进行的经典诗词的诵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学校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它大概缘起于人类学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时代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经典的创造是文学经典文化化的过程,建构与重构是其主要环节。文学经典的创造过程一般包括前经典化、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阶段。文学经典通常有文化性、典范性、主题思想的多调性以及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等特点。文学经典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它对于现时代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