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系统论原理,探析学校德育系统的模型化、要素化、环境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化的制定束缚着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工作要开拓创新,就要彻底改变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制定的做法,进行中观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德育创新是学校德育变革的动力,学校德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推崇工具理性至上;忽视道德主体的个性:脱离中华传统文化;与全面发展教育相剥离。学校德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由理论化走向实践化、由被动化走向自主化、由非人化走向人性化、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保守性走向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学校德育实现个性化,并提升德育工作效能。面对大数据的冲击,学校德育应从精准德育过程、精准德育预测、精准德育干预、精准德育评价等方面构建精准德育工作新模式,同时从理念引领、平台搭建、制度建设、队伍打造等路径去推进学校德育精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必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长点,德育课程化和学科德育成为基层学校德育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德育课程化是德育方面的重头戏,学科德育是全员德育的具体体现。如何理解德育课程化与学科德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实施学校德育,是学校德育必须明确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万英 《高教论坛》2005,(5):22-24,42
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阐述了“主体性”现代德育理论的构建和意义,介绍了国外学校德育的经验,提出德育重心的转向和德育的人本化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开始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家校互动的协同教育模式,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实现教育的三位一体化,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应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落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德育功能观的反思与高校德育目标建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德育低效状态一直是困扰当今学校德育的一个普遍问题。德育功能认识上的误区及其由此导致的对学校德育目标建设的片面导向是其根源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些误区表现为德育整体功能的夸大化、个性性功能的工具理性倾向,教育性功能的智育化倾向等。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克服不良导向,建构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推动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转变教师角色,走出教育误区,让德育课程化 长期以来,学校承担着社会道德价值维持与传递功能,但是,学生绝不是灌输德育体系的容器,德育也绝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德育课程化。我个人认为:德育课程化绝不是德育课堂化,更不是单一的进行德育教学,而是要整合学校德育资源,让教师们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范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悟德育工作,体会德育功能,形成学科育人的德育课程化体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使教育教学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