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报告文学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时又有艺术加工的一种文体.也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还有人说:它是以文学的手段来“你报告我”、“我报告你”。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文学性”和“新闻性”。以常见的报告文学作品来看,它的“新闻性”体现于报告文学本身的“现实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中。一、它是信息的载体,是时代脉搏和时代气息的“温度计”和“风向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现代意识的体现者。所谓“现代意识”,就是作者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对社会历史发  相似文献   

2.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卞湣 《视听界》2014,(2):114-115
随着现场报道的日益密集,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进入新闻现场报道的情景越来越多。不少主持人尽管身在现场,但基本还是面对镜头,口述事先准备好的稿件(或腹稿),出镜只是强调“我”在现场,至于是否及时、准确、深刻、生动地报道了新闻全貌,难说。撇开其他因素不论,主持人缺乏现场调度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主持人身入新闻事发地,其创作环境已从演播室迁出,目击现场全域,亲历事件全程,此时不应被动地依令发声、机械口述,而应以机动应变的意识来调动各环节,实现报道意图。  相似文献   

4.
何谓“我在场”意识?简言之,“我在场”即是说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是目击者。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我在场”的意识。这是新闻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新闻规律所要求的,更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基于现实,提出这个问题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目前我们的新闻媒介中,“现场新闻”越来越少。两三年前新闻界曾经倡导“现场短新闻”,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现在这个影响正在渐渐消失。当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新闻是找出来的。对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你没有新闻敏感,新闻在你眼皮底下也识别不出来。同时没有一定的多思路捕捉意识,盲目地寻找,也是写不出有份量、有指导性的新闻来的。做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增强多思路捕捉新闻的意识,把自己大脑中各方面的思维细胞全部用上,多留心、多观察、多学习。全方位多触角地捕捉线索,这是抓新闻的关键。我在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特稿不是小说、也不是消息。新闻特稿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长篇通讯、特写,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还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至今,还没有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尽管没有发现一部专著从理论上来谈论新闻特稿,但实际上,新闻特稿的实践与成功早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比如发行量较大的《知音》、《家庭》、  相似文献   

7.
美不美是另外回事。有人认为,新闻报道只能讲简、明、快、准,也有人认为新闻是“事学”,不能用“美学”观点去研究。上述看法,我不敢苟同。新闻美学与新闻事学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可以并驾齐驱或合二为一。例如:1981年孙中山先生演讲唱片在沪发现。这个消息若纯按“事学”报道,也不是不可以。但后来的见报稿又从审美角度入手,就显得生动多了。见报稿是这样写的: 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大厅,人们从扩音器中可以听到孙中山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讲演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建文 《当代传播》2002,1(6):12-14
当人们提出要从政治学或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时,一般不会引起异议;但是,如果提出要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情况就不同了。那些持异议者会认为:“新闻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不涉及美与不美的问题。”“如果引入‘美’的范畴来为新闻传播导向,岂不变成粉饰现实,美化客体,搞虚假报道吗?” 上述情况说明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从整体上说十分丰富,在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时,可以也应该引入相关学科的不同的学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比较显豁,也比较容易从学理上把握。至于新闻传播与美学的联系则是内在的,对它的认识是需要用学理的逻辑加以透析的。因此,不仅那些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的受众在接受具有美的内蕴的新闻传播时,对其中的审美因素难于辨析和认知,不排除会有某些情感的触动,但难于从美学的角度说清楚,即使一些业内人士亦如此。  相似文献   

9.
一次,一位熟人跑来告诉我一则突发性社会新闻,说得活灵活现十分诱人。这对于新闻记者,真是求之不得,更何况来人说刚好有家企业有车去那儿办事,顺便。我一路感激地来到新闻事件发生地,一问才知并非像那熟人所说,那事件根本没有什么采写价值,而这位熟人却利用那辆车办了私事。后来,司机师傅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要不是张记者采访用车,我才不来呢!”此刻,我体会到那种被人利用的感觉,很不是滋味。像这种微型“托儿”陷阱,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怕的是那些足以对他人、对单位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的“托儿”陷阱。比如有人想做成…  相似文献   

10.
王瑾 《记者摇篮》2009,(6):17-17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么,历史就是新闻的二稿、三稿乃至定稿。在新闻中引进历史,从历史角度来解读今日的新闻事件,在新与旧之间发现联系,往往能大大加深报道的力度和效果。多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太强,除了当时的信息,没有多少其他含义。但如果在当时信息中发现与一类事件的历史关联,往往就使稿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敏感?我以为,新闻敏感是指作者发现新闻、识别新闻、捕捉新闻、把握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指作者认识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作者政治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有了诸多方面的综合水平,才能产生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加上处处留心,好新闻是不难捕捉到的。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新闻敏感的产生,大体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新闻敏感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根据马思主义哲学原理,新闻事件是第一性的,新闻敏感是第二性的,新闻事实决定新闻敏感。那么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会不会产生新闻敏感?如果会,是否违反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我的体会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可以产生新闻敏感。它不但不违反哲学观点,而且符合认识论规律。这可以用“事出有因”这个哲学道理来回答。 例如,1990年6月14日下午,我突然接到西安市碑林区幼儿园的通知,说是16日下午3时,幼儿园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在我的印象里,幼儿园召开爸爸妈妈家长会是常有的事,专门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我还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新闻单位工作的记者,要想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作品来,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跳出本地的小圈圈,学会从全国的大气候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要胸有全局。胸无全局,尽管天天忙忙碌碌,不是与新闻失之交臂,就是掂不出新闻的分量;胸中多一点全局意识,脑中就增一分新闻敏感。这是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新品种。因而对它的定义,似乎还投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界定。 据中国记协的阮观荣先生的说法,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这虽然还不能称为现场短新闻的准确定义,但可以说基本上包括了“现场短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内容特点。这就是:一要新闻价值高;二要现场感强,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三要篇幅短小。如果具备这三个特点,应该说就是一篇不错的现场短新闻作品了。  相似文献   

14.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15.
连国强 《新闻窗》2012,(2):102-102
新闻工作是一项极其紧张、繁重、艰苦的工作。为应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往往24小时都处于随时待命况态中,随时准备前往新闻事件发生地采访调查,难怪有人说,"新闻是跑出来的"。同时,新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种"自由职业"。新闻工作者常常要独立行动单兵作战,没有领导、同事在身边督促、检查,完全凭着自己的觉悟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地行动。这就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现场短新闻的“现场”含义?《现场短新闻及其魅力》(载《新疆新闻界》1990年第6期)一文这样说:“‘现场’有三层含义:一、要求作者必须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亲历新闻发生的过程,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采用现场第一手材料写新闻;二、要求通过对现场人和事的生动可感的描绘,让新闻事件‘再现’于受众面前;三、要求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必须随着新闻事实的发生及时采写和传播”。文章对“现场”揭示的三条,只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或者说是特点,并没有揭示出“现场”的含义。这样解释“现场”,就把“现场”与现场短新闻混为一谈了。从当前发表的探讨现场短新闻的文章来看,对“现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避而不谈“现场”的含义,而偏于论述“现场描写”、“现场的作用”、“现场的地位”、“现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二、抓好新闻由头,追踪采访新闻事件多个现场,获取现场短新闻的资料。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记者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新闻要求“新”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主动进取精神和独创意识。诚然,现场新闻有不少突发性事件是记者无法事先预见和准备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已发生了稍长时间,如果记者作后续采访,写成现场短新闻则时效性差;若是不写又太可惜。因而,抓好新闻由头不失为补救时效性差的好办法。一旦抓到好的新闻由头,记者就应该有所准备地深入到新闻由头发生的现场,去捕捉新闻事实。每一个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9.
吕晓明 《新闻传播》2004,(10):47-47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与竞争的需要,“视觉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现场短新闻”)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有日渐增多之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新闻”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视觉新闻”专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20.
现场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好的现场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现场来烘托,则会收到如临其境的功效。反之,一条本来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现场,只是很平淡地就事说事,那这条新闻再有价值,也失去了生命力;同样,如果光有好现场,没有新闻也不行,你的现场再好,没有闪光的东西,现场也只能是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