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中国做父母的有个习惯,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甚至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还是这样.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的确是更保险一点,可是父母拢起的双臂恰似一条"绳索",把孩子的手脚牢牢地束缚住了,使孩子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活动范围小,社交面狭窄,往往孤僻、怯懦、自卑,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勇敢、坚强和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向自信的墨小宝,最近总喜欢追着我问:"妈妈,我是不是也最棒?"一个"也"字让我意识到,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里,开始萌发出对同伴的关注,开始通过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评价自己.因此,本月我们以"这就是我"为主题,希望通过精心挑选的31个活动方案,用探究的方式帮助小宝,帮助更多的孩子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4.
"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1]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主要精神就是为着幼儿的装扮玩耍,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社会性交往,并在交往中享受到愉悦.然而,种种原因使得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能深入地沉浸在所装扮的角色中进行有效的交往,笔者将此种现象称为"幼儿的角色交往缺失".至此,本文将幼儿角色交往缺失限定在角色游戏中,试图厘清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3~6岁的幼儿是处在与周围人群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非常时期,我们应当鼓励幼儿与小伙伴交往,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影响孩子",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学会怎样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姜博士: 您好! 近几年时常看到有关师幼对话的文章,在参加讲座、听课时也总听到一些专家说起教师在师幼交往中要具有"对话"精神,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相似文献   

7.
一、解读"交往理性"与道德交往行为 "交往理性"是由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认可的约束力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案例:2002年8月,余杭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我和同行们接受了教研室组织的暑期通识培训,对新课标理念囫囵吞枣一知半解.9月1日马不停蹄地进入课程改革实践.11月初,省教育厅组团来调研.我执教<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教材编排的是小朋友自制名片,然后通过送名片来交朋友.培养孩子的交往意识和初步的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9.
在"培养交往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交往教育实验中,我校教师全员参与,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建构了能体现交往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要求的、操作性较强的"交往教学模式",并基本形成了一个学科交往教学子模式群.这是交往教育实验的一个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更构成了教学交往的重要品性和灵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对话"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章指出这种教学交往"对话"品性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文章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最后,文章认为,回归教学交往的"对话"品性必须做到: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淡化权力观念,重视内在权威;优化师生交往,构建生存关系;"悬置"传统的教学认识方式,以哲学解释学的思维关照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12.
一、活动主题 与父母沟通 二、活动目标 学会与人交往,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功.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庭的亲情;而大多数父母出于"望子成龙"心理对孩子的训斥与唠叨,常使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两代人的隔阂.  相似文献   

13.
"真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对"真语言"生成标准的探究既是为了提出标准,也是为了推进教学高质量地发展."真语言"的生成标准应基于非量化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教"是否具有知识态度与关怀责任、学生是否获得全面成长、教学交往意义是否增殖等方面.这一标准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真正意义的建构交往观和完整意义的知识观,并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不仅能实现认知的建构,而且还能促成其他积极品质的生成,最终构建有效交往的教学形式,激发有效交往的驱动力,调动有效交往的积极因素,提升有效交往的增殖性.  相似文献   

14.
屈静 《华章》2007,(10):156-156
走向对话与交往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将共同面对知识、生活和精神三种不同的世界.基于此所凸现的是知识授受的"风味",生活交往的"意味"和精神沟通的"体味".本文就这三味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吴勇 《湖南教育》2007,(5):20-21
前苏联教育学者季亚琴科在本体论层面道出了教学和交往之间的关系: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是交往的特殊变体.而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就是言语.通过言语交往,形成童心和生活的相互映照;借助言语交往,教师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构建稳定的言语图式(包括写作方法、技能);依靠言语交往,让儿童习作拥有它的生命意味.因此,我们以为"童化"的作文教学,"交往"不是它的外在的工具,而是它的内在本质,"交往"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视野.因为交往,写作成为儿童的真切需要;因为交往,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能力;因为交往,儿童从写作中体悟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自我"在哲学上有三层不同的含义,"自我认同"也相应地有三个不同层次.自我认同就其机制来讲是一个内外交互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有其动力因素也有其阻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交往模式的创新、交往理念的发展、交往工具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等;阻力因素包括人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交往沟通的技术性阻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现代性的发展时人的自我认同既有动力作用又有阻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田振 《文教资料》2008,(13):84-86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积极健康的学校教育模式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因此,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正式的师生交往,师生课堂以外的互动、交流,也理应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杨川 《幼儿教育》2021,(3):8-10
常听到家长感慨"孩子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感慨背后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有意或无意地缺席了.当然也有家长说自己每天都和孩子见面,但每天见面就真的"在场"吗?其实家长"在场"并不是指简单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融入感.  相似文献   

19.
"溺爱"是独生子女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往往长辈单向地无条件地去爱孩子,把孩子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孩子的悲伤看作自己的悲伤,甚至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的全部意义所在,对孩子物质享受上一味满足,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出现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圈养”导致同伴环境缺失小刚说:“我妈妈在放寒假之前,已经为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还买了我喜欢看的动画片,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蹲在家里,她是担心我外出遇到麻烦。”家长的做法,从安全考虑,似乎也有道理。然而,不少孩子对这种“圈养”表示了不满。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现在孩子“同伴”环境的缺失和合作意识的弱化,与家长一味采用“禁”的办法阻断孩子之间的交往有关。如今城市孩子的同伴交往几率越来越低。平时上课还有机会,一旦到了寒暑假,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就被父母亲以安全为由,“锁”在家里。孩子竟然为找不到同伴玩耍而忧心忡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