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权,不单纯指说话的权利;还指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对谁说,在哪里说,甚至包括怎么理解的"权力"。毋庸讳言,过去的中国,由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我们的自我认知,过多地被西方那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所左右。奥运中国的登场,虽然赢得了碰头彩,但文化信息符号的深度和广度传播,也才刚刚开始。在具体的沟通传播过程中,我们传播者的个体"软能力",仍是整体文明软实力结构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闻媒体的分内之责,也是提升对外传播实效的利器。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故事加起来就是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就是理念、形象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和写照。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舆论环境下,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如何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我们在传播理  相似文献   

3.
9月5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暨本刊编辑部召开了"奥运会后的对外传播"研讨会,邀请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协调小组、新华社、国际台、中央电视台、外文局等外宣部门和单位,以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就近期国际涉华涉奥舆论的变化和发展变化态势,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深层认识框架,北京奥运会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对今后对外宣传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孟建  董军 《对外大传播》2013,(11):34-36,43
本文运用国际传播的研究方法,在注重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传播构成巨大障碍的“中国威胁论”进行了全球背景下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对美国、西欧、日本、印度四个国家(地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看似同样的“中国威胁”论调下,隐藏的其实是各个国家的不同想象和各种诉求。本文认为,我们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应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通过迅速实施这一战略,大大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化传播的力量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 对外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因此,不断提升化传播的觇略地位,不断强化化传播的实施策略亦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是化交流的世纪。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此,我们特别策划和编发这组章,以期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化传播这一课题。[编按]  相似文献   

6.
“我们渴望了解中国”——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出了八十多位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26个国家的官员的心声。他们是来参加由商务部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广电新闻采编研修班(非洲法语)”和“中葡教学交流研修班”的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官员。这两个项目在性质上属于“请进来”的援外培训,即邀请各发展中国家相应部门的官员或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期选取路透社《威廉王子婚礼让中国工厂“沾喜气”》加以点评,作者就如何寻找地方新闻的国际关联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李洹 《对外大传播》2009,(3):26-27,46
法国巴黎2008年“4·19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万人集会”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亮点,就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对法国民众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让在场的中国人动容,也感动了法国人。一年后,李洹本人对演讲和活动折射出的对外传播经验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2.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楠 《对外大传播》2010,(12):47-48
在当今对外宣传领域中,随着科技不断革新,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众多形态各异的外宣载体和成熟有效的外宣模式已为渴求让外界知晓的我们搭建起广阔的平台,然而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围绕一条主线,开展形态多样、产品丰富的外宣活动,将单纯的“新闻事件”,转化为“事件营销”,  相似文献   

14.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赵蔚 《对外大传播》2009,(11):41-42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为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再次将中国作为封面,刊载了长文《通往繁荣之路》;法新社和德新社在临近10月1日的一周,先后播发了有关中国的系列稿件。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安保等方面对中国展开大跨度、全景式的报道,其中不乏对中国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但与这些充满“远景”和“中景”的叙述不同,英国《卫报》的“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以其广角镜头配合特写镜头的组合报道,从诸多外媒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正海外华语电视,是指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境外创办、运营或播出的电视机构或频道,以及外国人在海外运营的中文频道1。与多数海外华文报刊不同,现有的海外华语电视媒体,大多只在每天特定时段播出华语节目,并非单一语种的中文电视频道。然而,虽然发展规模普遍不及历史悠久、运营成熟的华文报刊,海外华语电视依然因其优于纸制媒体的即时性、直感性、广泛性特征,得到了众多海外观众的青睐,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媒体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