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众多版本中,柳浪馆刊本常为人们提及,它们分别题为《柳浪馆批评玉茗堂紫钗记》、《柳浪馆批评玉茗还魂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南柯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邯郸记》。由于它们是评点本,这些  相似文献   

2.
2002年,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尔弗雷斯(Julian Wolfreys)出版了《21世纪批评述介》(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21st Century)一书,该书的第12章为戴维·庞特撰写的"幽灵批评".看到这个题目使人感到有一种阴森森的诧异:有一种批评理论叫做"幽灵批评"?此前似乎还鲜有所闻.这种"幽灵批评"是一种"幽灵式"的批评,还是对"幽灵"的批评?后一种理论似乎应当属于灵魂学、精神学,或者精神现象学之类,大概不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属于文学批评的,大概只能是前者了.那么,什么是幽灵批评呢?  相似文献   

3.
启蒙何来起死回生近期有关"启蒙"话题的图书,要算许纪霖的《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和《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抢眼。同是沪上学者的周小康撰文批评说:"其实,无论是《启蒙如何起死回生》还是《当代中国的启蒙与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6):21-23
<正>十一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批评了报纸消息中这两个不规范词句的滥用。两年前我在本刊再发一篇同样标题(加了一个副标题"满天飞的非新闻术语")的批评文章,当然事例都是当前的。因为问题仍然很严重。现在此类现象怎样了?我花费了四个小时,看了2014年2月17日的12份报纸(不计副刊),看来情形有所好转,有的报纸要找"日前"(包括"近日"、"最近"等等)、"据悉"(包括"据了解"、"据调查"而后面没有交代具体内容的表达)得认真看报才行了,例如北京《法制晚报》、上海《文汇报》、广东《羊城晚报》等,这是一个好现象。以下是这天12家报纸这类情形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靖鸣 《青年记者》2016,(4):77-87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为其记者采写的批评一县委书记严重侵犯人权和违反婚姻法错误的长篇报道配发社论,由于社论中含有批评"同级党委"——中共宜山地委"包庇纵容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词句,结果引发"宜山农民报事件"。《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的举动在当地引发争议,主要涉及"党报能否批评同级党委"这一重大的政策和原则问题。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接到报告后亦难以决断,遂请示中共中央中南局  相似文献   

6.
孙希国 《兰台世界》2012,(27):30-31
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批评思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孟轲的"五行"说到底是什么?思孟"五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到底有何关系?思孟"五行"与后来的"五常"又有什么关系?简帛《五行》篇的相继出土为此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为了加强报纸批评,辽宁日报在一版新开辟了《警钟》及《警钟回响》专栏,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是十分宝贵的。其一,贵在体现了报纸批评的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党报辟专栏刊登批评报道及报道后的反应,使报纸批评做到经常化,这不仅提高了报纸的战斗力,而且群众对报纸也会更加信赖。其二,贵在体现了批评的严肃性。有错必纠,知错即改,这是党的纪律要求。报纸设了这样两个栏目,就避免了批评走过场,体现了党报批评的严肃性。如《警钟》专栏在5月4日以《个人办喜事,为何用公车?》为题,批评了抚顺  相似文献   

8.
《长治日报》的舆论监督,被全国新闻界称为"长治日报现象"而备受关注.那么,长治日报现象的内涵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舆论监督经常化、深入化和规范化,简称为"三化"现象.先看经常化.长治日报舆论监督有两个栏目:一个是长治日报的《嘹望哨》,一个是上党晚报的《啄木鸟》(长治日报子报).从2000年2月开栏到现在,四年半时间,1640多天,《瞭望哨》和《啄木鸟》共刊发批评稿件近3000篇.  相似文献   

9.
正"书评人"应是"图书批评人",而非"图书赞扬人",书评人应该对一个文本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批判态度与怀疑精神——哪怕面对的是名家大师的经典著作。何为"书评人"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一个图书评论者》的自白中,曾对"书评人"(即"图书评论者",Book reviewer)有着如是犀利的描述:他们住  相似文献   

10.
又一位高官公开出来质疑"负面报道"概念: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少三近日和新闻界人士恳谈时表示,"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见2月15日《人民日报》)从郑少三的分析看,"‘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理由有三:其一,所谓"负面报道",其实就是不利于某些失职渎职官员的批评报道,这样的批评报道体现的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1.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15-121
《四库全书总目》将《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归入"诗文评"类,并溯源至《本事诗》,认为其广收"无事之诗"有乖体例。这样的观点被后代学者沿用并扩大范围用以批评所有"纪事"作品,颇有不妥。馆臣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编者的编纂意图以及作品与《本事诗》间根本差异。馆臣批评的形成与清代重史的时代思潮有关,同时重史的时代思潮也使清代出现的"纪事"作品史学色彩有所加重。"纪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自成一体,表现为:记一朝之诗与"事";诗有独立地位,非仅为系事而存在";事"广涉轶事、评论、考证、本事等个多方面。而《清诗纪事初编》在体例与主旨上与他作异趣,不宜算作"纪事体"作品。在性质上,"纪事体"是一种特殊的总集形式。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作为一个反面概念,在我国党报理论中存在了40年,它所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写作现象:不分主次、不分本质和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显示现实。1948年10月10日,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全区人民团结斗争战胜各种灾害》的长篇报道。10月13日,中央宣传部为此下达指示,指示批评说:"全篇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为了加强报纸批评,辽宁日报在一版新开辟了《警钟》及《警钟回响》专栏,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是十分宝贵的。其一,贵在体现了报纸批评的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党报辟专栏刊登批评报道及报道后的反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章写好后,作者在送审或寄给报刊社时,都爱写上“敬请斧正”几个字。那么,你可知晓“斧正”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斧正”的典故出于《庄子徐无鬼篇》文中。大意是说有个楚国人,他的鼻子上粘了一层白泥土,就请旁边的木匠给他擦掉。这位木匠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高超本领,竟挥动斧子一下把白泥土砍掉了,丝毫也没有伤着鼻子。后来文人学士就将此引典到修改文章上,称之为“斧正”,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一段话,几乎成了后来对北监本经、史的定评。其中论北监《十三经注疏》的一段话,被《四库全书总目》引用,尤为深入人心。顾炎武是这样说的:《十三经》中《仪礼》脱误尤多。《士昏礼》脱"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一节十四字(原注:赖有长安石经据以补此一节,而其注、  相似文献   

16.
一、"李评"本的数量及存佚情况署名"李卓吾批评"的曲本数量,早在六十年代,吴新雷先生就做过调查,共得到十五种,它们是: 《北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以上五种均为万历间虎林容与堂刊本,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各有收藏)、《荆钗记》(万历间刊本,未标书坊名字,国图藏)、《明珠记》(未见藏本,据《荆钗》卷首记载著录)、《玉块记》(同上)、《绣襦记》(同上)、《玉簪记》(万历间新都青藜馆刊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媒介",中国也步入了视觉文化时代.于是,影视文化和社会文化具有了事实上的同构性:影视文化参与绘制"文化地形图",社会文化也以影视为舞台展现其"绮丽诡异".具体而言,新时期影视文化呈现出了哪些变化?戴什么眼镜才能望穿这些迷障?当前的影视批评缺少了什么?以上便是陈旭光在《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任陇婵 《视听界》2015,(2):15-16
综艺电影《奔跑吧兄弟》上映之后票房直线蹿升,春节前已突破4.2亿元。看这个电影,难免会与别的影片作比较——首先是与同类电影比,该片重演了去年春节档《爸爸去哪儿》"不可复制的奇迹",进一步确立了"综艺电影"的产品概念,使之登堂入室,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次是与"正宗电影"比,最突出的莫过于与前不久姜文《一步之遥》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照,再度引发争议,几乎在电影圈引起恐慌,由一些大腕儿级人物对"跑男"措辞激烈的批评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文海红 《出版广角》2013,(21):60-61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后简称为《纲要》)首次将《美术鉴赏与批评》设定为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并在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上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编著出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美术鉴赏与批评》新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去年初夏,有一家印数不小的报纸,在刊出一篇谈"反腐"的言论后,受到了《中国青年报》的批评,被指提出的"可以允许适度腐败"的观点是为贪官开脱,并为反腐不力作辩解.这是一种公开的争鸣,读者很感兴趣,也想知道那家报纸怎么回应.批评的话是否站得住脚,被批评者本意是否如批评所言,只要双方一碰撞,就容易看清楚了.但那家报纸装聋作哑,对批评听而不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