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4):58-60
二战后,德法和解是早期欧洲一体化得以进行的前提。然而,德法和解与欧洲一体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向的,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之前,欧洲一体化因素对德法最终达成初步和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主要表现在战后欧洲一体化运动对德法关系的影响,以及英、美、法、德为促进欧洲联合而对德法关系产生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德法和解是早期欧洲一体化得以进行的前提。然而,德法和解与欧洲一体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向的,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之前,欧洲一体化因素对德法最终达成初步和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主要表现在战后欧洲一体化运动对德法关系的影响,以及英、美、法、德为促进欧洲联合而对德法关系产生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3.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章草名称出现之前,人们多用“草书”一词指称汉代草书。章草名称出现后,又往往把章草视为汉代草书的代称,进而演变为“汉代草书就是章草”的结论。事实上,章草只是汉代草书的组成部分,除章草外,汉代草书还包括“一般的汉代草书”。章草与一般的汉代草书在字形来源、字体特征、参与者的身份和适用场合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它们在汉代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汉代草书。所以,汉代草书与章草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德法关系与中日关系的相似性以及二战后出现差异的原因.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众说纷纭。从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层次上去考察,德法关系与中日关系在二战后出现差异是由体系层次因素造成的。结构力量为德法和解带来了动力,却也成了中日改善关系的阻力,从而造成了德法关系与中日关系相似性的消失,差异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不仅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还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存在医德教育缺位、医患关系定位及认识存在偏差、法制教育内容不完善、教学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深化新医科建设理念,医学院校德法课改革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丰富德法课的医德教育内容;以法为教,拓宽德法课医学法治教育内容;德法相融,构建医学院校德法课教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治理中,坚持德法并举,是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所决定的。德法并举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德法并举论     
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德法并举,是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所决定的。德法并举是良好的社会治理的模式。坚持德法并举,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诫文是汉代比较兴盛的一种文体,可分为家诫、遗命和女诫三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防范性和修正性,体现了浓烈的戒惧意识和危机精神。汉代诫文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时代思潮的嬗变有密切的关系。汉代诫文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技巧,强烈的主体色彩,以及参差不齐的句式,都是对先秦诫体的新突破。尤其是在体式上的定型,不仅丰富了汉代的文体创作,而且对汉代家族文学传统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河内郡是汉代较著名的郡国之一,而郡守又是地方行政的骨干,故考察汉代河内郡守对该郡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研究汉代官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今天该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消化吸收,在隋唐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至宋明则完全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要考察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很有必要对郭沫若与中国佛家文化的关系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4.
居延,是汉代边塞苦寒之地。但作为随军戍卒家属,由于有官府较充足的食粮供给、较好的医疗保障等,和平时期,汉代随军下层妇女衣食无忧。她们的生活与汉代内地下层妇女有诸多相似,如一夫一妻制,早婚习俗等;同时作为边塞妇女,她们屯田、守卫城防,又从事着与内地妇女不同的劳作。  相似文献   

15.
经学作为汉代最权威的学术,对汉代文论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经学家构成了汉代文论家的主要阵容,他们的文论思想也构成了汉代文论的主体;文论家的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经学影响;经学家的经学阐释推动了汉代文论的发展。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宗经意识的加强限制了汉代文论家的思想观点;"依经立义"的思维模式束缚了汉代文论的发展;经学的强势影响导致了文论研究范围的狭窄。研究经学与汉代文论的关系,是研究经学与后世文论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德法兼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大学师生的嘱托,也是对全国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具体要求。作为"德法"联系最为密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觉融会德法兼修理念是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助力大学生社会化的顺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凸显"基础"课独特的价值意蕴。"基础"课教师应在深刻省思和领会德法兼修理念的价值意蕴基础上,从提高自觉意识、深入研读教材、典型案例教学等方面探明在教学中融会德法兼修理念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开始子文帝,真正形成选官制度则是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通过察举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及地方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弄清察举制形成的原因、内容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对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选举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尹雪鸿  蒋豪 《教书育人》2012,(27):64-65
"德法相济"原则源于大思想家孔子的德法观,这一思想发展到当代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我党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正是这一思想的最高层次应用。"德法相济"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德法相济"的当代理念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试图探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賦繁荣的原因,一般认为,它主要决定于汉代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提倡。笔者认为:经济基础对于文学发展是有巨大影响的,但它们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且经济的繁荣也并非汉代仅有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喜爱辞賦,这是事实,但统治者为什么喜爱辞賦呢?且汉賦的繁荣也非帝王“喜爱”一言可以解释清楚的,因为帝王的喜爱固然能刺激一部分以賦求功名的作家的创作热情,但是,汉代一些较有影响的賦家,也并不都有心于仕途。所以,对于促进汉賦繁荣的原因,便不得不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