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可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助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传统的防震减灾科普思路狭窄、表现手法单调、方式老旧、公众接受程度低,难以激发受众兴趣,导致科普效果较差。在归纳总结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新时代基层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惨重,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  相似文献   

3.
张光铁 《金秋科苑》2008,(19):74-75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惨重,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  相似文献   

4.
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概况、政府及有关部门震后反应、地震系统震后早期应急工作、震前地震预测预报、震后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等几方面,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系统、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站在一个研究所的角度,介绍了在系统内部建设专业化数字化网络的必要性、目的、功能及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编制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应对与防灾有关的城镇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必要时应补充进行现场测试、调查、观测,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高瞻远瞩,简要论述了地震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分析了南阳市地震灾害的成因,以及防震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依据及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阐明了防震减灾工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防震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指出只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取得减灾实效,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特别明确提出防震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日,江苏省老科协防震减灾分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由侯茂生会长主持。会议传达了中国老科协地震分会《关于号召老科协会员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通知》和省地震局党组有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文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震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新时代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基层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新方法、新路子,提出今后基层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防震减灾学科文献信息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帆  罗浩莹 《情报杂志》2001,20(1):38-39,37
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对我国防震减灾学科和科技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该学科领域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的分布规律,由引文数据确定出该学科领域文献的半衰期,并确定出中、外文核心期刊。研究结果为防震减灾学科领域文献的收集、管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科技管理》2013,(6):99-99
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地球物理和地震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同时响应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把此项科普活动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系列活动的突破口,从而推动防震减灾活动的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科技管理》2019,(6):40-42
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现状进行总结阐述,初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时期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新要求,从强化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的组织管理、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发展能力、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等方面,对发展云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三个视角,对近年来安徽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进行了文化解读。通过安徽的实践证明,大文化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是事业不断进步的思想引领和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岩 《金秋科苑》2010,(15):66-68
又是一年的七月,每到此时,人们不由自主地纪念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4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唐山天崩地裂,7.8级地震相当于1200多颗投放于长崎原子弹的威力,将唐山变为废墟。三十多年后,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今年4月,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一次又一次的大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呼唤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工作.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维护公众安全、构建灾害预防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文章在借鉴汶川抗震救灾和日本防震减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突出科普重点这三个维度,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难,但人类是有高度智慧的生物,能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把伤亡和损失减至最低。这些智慧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理性和科学。理性是要求我们在面临地震之时要沉着不要慌张,要有信心、勇气。保持理性的理由有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