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伟 《现代语文》2007,(10):18-20
李益在诗史上一直以边塞诗著称,后人对其多有赞誉且颇多评论。但在李益的存诗中还有大部分并非边塞诗歌,对于这些诗却鲜有论述。作为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也应体现出大历诗坛的风貌特征。文章从李益边塞诗以外的诗歌入手,试通过对诗人在大的时代关照下的情感体验特征的分析,来论述李益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入大历诗风的风貌特征,从而认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边塞诗人身份以外的大历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2.
唐汝询选编《唐诗解》,以《唐诗品汇》为渊薮,接受了高棅对大历诗歌的定位与评价,而通过选诗与评解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高棅的基本诗学见解.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解自有特色:描摹情状,感同身受;生发而补足诗意,得其全解;关注创作背景,点明题旨;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讲授诗之结构次第,从整体上彰显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清人乔亿编选评点《大历诗略》六卷,建构完整的大历诗人体系和大历诗观,而唐汝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而衰的剧变,也给唐代诗歌划出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轨迹。严羽据此把这一阶段的唐诗分为“盛唐体”和“大历体”,并注明“大历体”即“大历十才子之诗”。本文根据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实践,并结合代表大历年间诗歌风尚的《中兴间气集》的选录标准,具体考察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为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演变提供逻辑性、实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而衰的剧变,也给唐代诗歌划出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轨迹。严羽据此把这一阶段的唐诗分为“盛唐体”和“大历体”,并注明“大历体”即“大历十才子之诗”。本文根据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实践,并结合代表大历年间诗歌风尚的《中兴间气集》的选录标准,具体考察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为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演变提供逻辑性、实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8.
贞元处大历、元和之间,是中唐诗歌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与大历时期一样,贞元时期同样处于大乱之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向往中兴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诗风也表现出对大历诗歌继承与延续的特点。另一方面,经过多次社会变革思潮,贞元文人又感受着大历之后的新的时代气息,求新心态的形成与蔓延,促使诗人各自个性愈益发展,在艺术上普遍表现出对大历委琐诗风的不满,构成艺术风格多向发展与审美情调奇诞变奏,直接启示了元和诗变的到来。可以说,贞元诗歌既作为大历、元和两大阶段之过渡,又表现出自身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9.
<御览诗>为现存少数唐人选集的一种.编选者令狐楚在中晚唐之交的政坛、文坛上均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其奉诏纂进的<御览诗>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特殊地位和价值.从对诗歌体裁的选择、对诗人的选择和对诗歌的选择三方面入手,可以看到:<御览诗>虽多取大历、贞元诗人作品,倡导的却不是声浮气薄的大历风气,从其对气格和风情的追求上都体现出元和诗坛的风尚.<御览诗>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出发点来考察元和诗风走向.  相似文献   

10.
顾况的诗风有着与大历诗风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顾况的一生都受到道教的影响,道教思想不仅影响了顾况诗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到了顾况诗歌的语言,形成了其诗歌语言古奥和华丽兼而有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诗歌总使人感觉有一种清新之气,充荡着一种"通变"思想.这也正是中唐诗文革新的实质所在.中唐文学革新运动的革新对象,主要是针对六朝诗歌、骈文和中唐前期的大历诗歌以及科举"时文"中所表现出的不良现象.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唐士人一方面对现实不满,另一方面也对李唐王朝的复兴充满憧憬.在积极推进政治改革的同时,他们也在努力进行着文坛改革,要求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学界所轻视.其实,它是有其独特风貌及诗史意义的.诗歌思想格调的"由上返下"、情感指数的"由冷变热"、审美趣味的"由平转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勾勒出贞元诗歌疏荡奇崛的总体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从大历诗风向元和诗风过渡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历时期社会动荡,挚友离散,山川阻隔,会面难期,从而也产生了大量的送别酬唱之作.大历诗人们留下的数量庞大的别离诗歌凸显了古代士大夫吏与隐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向往自然,表达辞官归隐的心志;另一方面又留恋仕途,耽于口体之福.最终在“吏隐”这种特殊的状态中找到了平衡点,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4.
大历十才子作为一个处在盛唐与中唐之间的诗歌流派,其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后人往往易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文章试从十才子诗歌风格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维对大历诗风影响很大,其影响不限于思想和心态,在诗歌创作方面则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审美趣味清淡闲静,艺术表现省净简洁。大历诗人与王维虽有承袭关系,但毕竟属于两个时代,诗风也有很大不同,其差异在于诗歌格调一为明朗一为冷寂;风格一为天然浑成一为纤巧雕琢。  相似文献   

16.
乔亿的《大历诗略》是清代唐诗的重要选本,同时也承载了清代唐诗学的重要思想,与王士禛《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鼎足而三,彰显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突现盛唐、中唐两大诗歌高峰之间的诗风、诗艺上的自然承接、衍变,突出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此选本自乾隆刊刻以后,未能再刊行。《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将校勘、笺释和评论辑为一集,乃诗学视野下的文献整理,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颇有益于学界。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卢纶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其诗歌久负盛名,是研究中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卢诗用韵,近体诗、古体诗均可分28个韵部,大多数诗歌用韵严整,其中东钟、庚青等部与《广韵》有所不同,但也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且出韵较少,换韵自由,韵脚字亦不避重复。  相似文献   

18.
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它的高潮,而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则是在盛唐时期,即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唐代宗大历初年.所以,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序>中,认为唐诗是在开元十五年后,才达到了声律和风骨兼备.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到衰的剧烈转变,以此为契机,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也被分为两段,即严羽所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诗)和“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唐代李肇论其间风会的嬗变说:“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四库提要》则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准确,但带有印象式批评的笼统和抽象的色彩,在文学史研究要求逻辑性和实证性的今天就不能令人满意了。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以细密的分析论证来说明问题。本文就是从一个较少为人注意的角度,即通过选本反映出的美学趣味的变异来考察其诗风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刘长卿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从生平事迹考订,到作品整理校注、诗歌风格特征和思想艺术成就探讨等方面,已取得多方面甚至总结性的成果,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诗歌与宗教、诗风与意象和意境、诗风与诗人心态等等,反映了学术界对大历这个渐变时期的重视,以及刘长卿在大历诗坛的重要地位。对其“五言长城”加以审视与肯定的同时,突出其五律在唐诗律化进程中的承前启后的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