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她本身对于人们来说蕴含的意义丰富,而且在作家笔下更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外作家们笔下的"宠儿"。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母亲这一角色便更受少数族裔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钟爱。本文主要研究在少数族裔这个群体中同属于边缘文学,并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华裔和非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母亲形象,分析具体原因并说明母亲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一部描写中国女性的作品。作者汤亭亭作为一位华裔女性,以女性独特的角度,记叙了华裔的美国遭遇,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女性发声,建构出独特的华裔女性话语体系。小说反映了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女性普遍地位低下,但又塑造了花木兰、"我"的母亲及"我"为代表的华裔新女性形象,体现了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漫长的移民生活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开始追求自身权利,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代表作,自其出版就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白人读者。虽然,在此书中作者谭恩美赋予了母女以中心地位,但读者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华裔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基于此,从华裔美国母亲的"他者"身份、解读东方主义情结,以及探讨"心理精神因素植入系统"在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该作品中华裔女性边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邻居家的女人来我们家串门,神秘地对母亲说:"知道吗,邵家的儿子原来是一个私生子,怪不得咱老看不见孩子他爸,原来那孩子根本就没有爸!"母亲听了大吃一惊.邻居家的女人更加神秘地说: "那女人到处搬家原来就是为了守住这个秘密."邻居走后,母亲小心的嘱咐我: "千万不能说出去,到哪都不能说."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教育》2007,(10):54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女勇士》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在“母亲辈”话语系统的影响下,她们的话语愿景,话语权渐进获得的心路历程,文化习得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在“母亲辈”影响下的话语重构,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视角下中华文化的嬗变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职业头衔     
艾米莉要重审汽车驾照.审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问艾米莉的职业,艾米莉说:"我是一位母亲." "我们不把'母亲'作为职业来填写,在这种情况下,应填'家庭主妇'."  相似文献   

9.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仪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一)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 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发现了一个辛苦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相似文献   

11.
童安剑 《海外英语》2014,(8):232-233
《喜福会》中从头到尾都充满了食物的意象,而且这些琐碎又丰富的食物意象传达了不同的意义。该文旨在分析"喜福会"聚会上的饮食、四位母亲回忆中的食物和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宴席,进而揭示食物这一特殊语言唤起美籍华裔女性对往昔的记忆和今朝的思考,折射她们对身份寻求的心路历程,实现了母女之间、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杜宏琴 《科技文萃》2000,(7):186-187
"十加一等于几?"星期一,母亲问儿子. "等于九."儿子回答. "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母亲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其余都给吓跑了,所以树上零只鸟." "十减一等于几?"星期二,母亲问儿子.  相似文献   

13.
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既继承了<喜福会>中对异质文化冲突、母女关系、族裔属性等主题的探讨,又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话语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作品中,谭恩美搭建起三维叙事空间结构,将华裔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冲突放在小说的开端;将一位饱经夫权压迫、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的华裔母亲放在小说叙事的"前景"地位,赋予她"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讲述人生的经历;同时又将中日战争置于小说叙事的"背景"之中.第一个维度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作品的深度;第二个维度凸显华裔女性的形象和声音,体现出作品的力度;第三个维度以历史事件丰富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赋予作品以历史的厚度,并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一种"移情"的效果.从形式技巧入手对谭恩美作品加以分析,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14.
"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不必在意生日怎么过."一首歌这么唱道.往年生日,我不见得比平时快乐,却充满思索;今年生日,我比平时更平静,却更充满思念."今天是农历腊月十四,是你的生日!"我不由自主地提示自己."孩子生日母亲痛",我想起母亲生我育我的艰辛,更想起三个月前母亲离世、一个多月前父亲又痛苦作别人间的往事.生死分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取向作为《喜福会》的主题之一,隐匿在诸多的象征意象之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在生活中常用的汉语和"洋泾浜"英语映射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对中国文化靠拢和对美国文化疏离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太空新竞赛     
Spacetourismisgettingaboostfromagroupoffanaticalinventorsandbusinessmen狂热的发明者和生意人推动太空旅游Thirtyyearsago,BrianFeenywatchedarocketlaunchontelevision."That'scool,"the14-year-oldCanadiansaidtohismother."Iwanttodothat."30年前,布莱恩·芬尼从电视上看着火箭升空。"真是酷。"这位14岁的加拿大人对他的母亲说:"我想做这件事。"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科技文萃》2005,(5):62-63
"一个孩子成年以后行为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这句话是拿破仑·波拿巴说的.拿破仑的母亲莱蒂齐娅·雷莫利诺是一位坚强的妇女,而他的父亲卡洛·波拿巴则是一位沉默寡言、在实际生活中畏畏缩缩的人,莱蒂齐娅凭直觉感到自己的儿子拿破仑以后会有大出息,因此教育他不要让别人踩在脚下.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你母亲,你是我儿子,但是我叫你做一件事时,我希望你对我说‘不'."  相似文献   

18.
快乐的哲学     
前不久,一位老同学出了车祸,整个车头都被撞坏了,幸亏人没伤着.他一回家就向母亲报告了这个意外的不幸."真走运!"没想到母亲竟高兴地说,"幸亏你开的是那辆破车,要是开你新买的车出去……"错了啊!"老同学大叫,"我今天偏偏是开那辆新车出去的."真走运!"他母亲又一笑,"要是你开旧车出去,旧车经不起撞,恐怕你早就没命了!。"妈,你怎么左也对,右也对呀?"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其成名作《喜福会》是华裔文学的一部杰作,它主要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的悲惨遭遇及对美国女儿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和婚姻两个视角探讨中国母亲的苦难对美国女儿的巨大影响,深入探究该小说文本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娟 《考试周刊》2012,(72):25-26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从1989年出版以来,对其的研究便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通过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在构建自我身份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对母女关系进行解读,反映出两代华裔女性秉承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窥新一代华裔子女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