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玉兵 《成才之路》2010,(25):I0008-I0008
我刚工作时,喜欢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头头是道地分析。那时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教师要讲得清楚、分析到位。但我发现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十分低下。后来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的讲解太枯燥了.整堂课都是分析,总有记不完的笔记和练习。有时问题一出,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您已给出了答案,有时.我们认为我们的答案与您的差不多。但您也非要我们把您的答案记录下来……”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这种把文章割裂得支离破碎的语文课,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因为蕾堂课的内容是“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图片上的问题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我继续提问:“根据这幅图上的教量,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全班学生都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学生袁心怡说:“一只篮球比一只皮球贵多少元?”并说出正确的算式和答案.我表扬了她,奖了一颗智慧星给她以示鼓励。其他学生更起劲了.纷纷要求举手发言。学生杨致逸说:“一只篮球比一只排球责多少元?”我肯定了他们的发言。  相似文献   

3.
苏铝山 《甘肃教育》2011,(19):90-90
教育专家曾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对我国某地的小学生进行测试,竟有大部分学生得出的答案是: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测试的结果和专家的话语使我们教师很震惊。那么,怎样才能“不要把学生越教越笨”,而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思维灵活,应在教学中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这“未知”“不会”和“没有”.可能是世上的人都“未知”,都“不会”.都“没有”,也可能是别人“已知、已会、已有”,只是我“未知、不会、没有”。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他们之后。  相似文献   

5.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大人只认为是个圆。而小孩却能说出好多种答案。这是为什么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大人的头脑中不知不觉根深蒂固.大人的思维基本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只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孩子们充分地拥有自己的天空.他们就可以自由地进行想象。他们头脑中的世界是神秘的、多彩的,因而答案也是丰富多样的,由此看来。学生无意识的创新要多一点。  相似文献   

6.
我刚接手一个新班,发现班里只有二三个学生上课积极发言,他们思维活跃,能言善辩,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大部分学生则显得十分被动,常常等待别人的答案。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他们说:“答错了,多难为情啊!”“我的回答肯定不如丁丁的好,答了也白答。”“反正总有人会说出答案的,我懒得想。”“书上已有挺多问答题了,我不用再提出问题了。”面对学生这种消极的态度,我非常着急。作为辅导员,我有责任帮助队员树立信心。正好,我校大队部组织队员前往亲亲农庄秋游,我及时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帮助队员树立“我能行”的信…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在学校组织的阅卷工作中发现的句子(学校采取的阅卷方式为年级互换,密封起来,以流水作业形式批改(,学生的答案简直令我啼笑皆非.同时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多么荒谬怪诞!答卷中这种答案不是个案,正确率只有30%左右.表达精彩的更是寥寥无几。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就悄悄地把这些句子与该年级的任课教师“分享”.每遇到类似上述答案的句子.我就读给他们听。与他们的对话中.尴尬之余.他们也很直白:教材中明明要求是“读读背背”.以往考试的时候最多是“填空成词”.学生只要能正确默写出这些成语就行了.没想到这次考试竞让孩子们造句?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周折加重学生的负担?试卷中的题目超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课间.同学们正津津乐道说他们怎样崇拜刘翔。一旁当听众的我,看着他们追星的劲和羡慕的样.便插上了话:“你们想不想学跨栏?想学的话我可以教你们。”一位学生认真的答道:“真的吗?我想学。”不一会儿有多位学生给了我同样的答案.他们的热情把我给镇住了。于是.我组织了一个有26名学生组成的跨栏学习与研究小组.来自同一年级8个班级.男生20人.女生6人.总计26人.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二、四的7—8节课。  相似文献   

9.
课间.同学们正津津乐道说他们怎样崇拜刘翔。一旁当听众的我,看着他们追星的劲和羡慕的样.便插上了话:“你们想不想学跨栏?想学的话我可以教你们。”一位学生认真的答道:“真的吗?我想学。”不一会儿有多位学生给了我同样的答案.他们的热情把我给镇住了。于是.我组织了一个有26名学生组成的跨栏学习与研究小组.来自同一年级8个班级.男生20人.女生6人.总计26人.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二、四的7—8节课。  相似文献   

10.
潘如仪 《教育文汇》2007,(10):52-53
有一次我偶尔问学生:“你们在学校都喜欢上音乐课么?”本以为会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音乐课比语、数、外等主课要生动有趣得多,却没料到,学生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回答:“不喜欢,很无聊的,每次我都要打瞌睡。”听了此话我们很讶然。  相似文献   

11.
由于小学生自我反馈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过程不加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馈。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并让学生讲出思维的过程,自己作出评价,这是引导学生自我反馈最常用的方法。如:在教学倒数时,一个学生回答:“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小于分母,所以它n]的倒数都小于1。”我继续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同学顿…  相似文献   

12.
丁鹏 《教师》2012,(16):81-8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小学生都不喜欢阅读。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被繁重的作业,还有动画、影视、网络、音乐、电子游戏等电子产品的衍生物占据着。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导向”,使学生从小不迷失方向呢?  相似文献   

13.
巩晓莉 《小读者》2013,(1):61-61
法国:学会说“不” 历史上盛产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法国,考试的作文题也充满哲学味。2012年6月7日,法语学习机构“法语法国”就讨巧地在微博上发布了法国“高考”作文题: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2.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3.“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有一个确切的答案?4.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事实上,法国“高考”作文题根据学科不同而出题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科,哲学都是必修课,哲学作文也是毕业会考的必考内容。法国教育系统设置哲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会如何架构文章逻辑性、分析题目的同时,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14.
一进教室我就宣布了当天的学习内容:找最大公因数。许多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写完了!”我很诧异:“什么写完了?”只见他们得意地说:“书上习题写完了,作业写完了。”这时,我明白过来了,原来他们已经预习了.并且把书上的练习都做了。也有少数没写的,但一听别人都写完了,赶紧埋头写了起来。出现了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情况,怎么办呢?强制性地把他们拉回我的教学程序中来,还是……  相似文献   

15.
陈爱君 《考试周刊》2011,(74):196-19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如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我认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堂上只有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进而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有效导入新课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是新课导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在上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么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学生纷纷举手,答案基本都是:成功就是要努力、刻苦、勤奋、坚持、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几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等。  相似文献   

18.
很多小学生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把写作当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怎样才能使他们从“要我写”的状态进入“我要写”的佳境呢?方法当然很多.激励法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因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思维、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提倡的教学方式是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怎样改变教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呢?现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班上的小朋友:“这是什么?”结果,小朋友们的答案花样百出.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气球”,有的说是“泡泡”,还有的答是“葡萄”……同样的符号,在大学校园里,高学历的学子们均回答:“这不过是个零.”这种单一的、毫无争议的答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相比,似乎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想象力,也缺少了一点思维的个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我陷入了思考:人之初,本来是充满个性与想象力的,为什么经过系统的教育之后,人的思维却变得这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了呢?也许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个性思维,而是缺乏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思维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每个学生其实都具有个性思维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