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有8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70%。农民富,则国富,农民强,则国强,农民稳,则国安。因此,加入世贸后,应如何发展农业,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现状出发,对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了一个简单的设想,并据此提出了现今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作为生产者,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质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4.
论农业市场化与农民的非农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是农业经济本身的根本出路,而且是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经济的市场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应是以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水平决定着农业市场化水平,而城市化的实质则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非农化解放,可以说,农民的非农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个十分精辟的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土地为主要关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描写、反映农民命运,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学现象和化观象。而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则是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三位作家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近百年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中国所有职业中人数最多,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则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回顾新中国的整个改革与发展历程,农民群众的创造与贡献对中国的伟大崛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国的农民在党和国家的有力领导下,得到了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方面的照顾,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加之脱贫工作的大力开展,种种政策都为我国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农民生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格局、破除二元体制,促进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不断进步、农村生态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8.
金德能 《云南教育》2007,(8X):42-4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个十分精辟的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建设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号召:“迅速在全党全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要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要重新认识农业的主体——农民,重新认识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全社会各阶层正确认识现代中国农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后发国家 ,当政府不能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寄托于外部世界时 ,农业剩余就成为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源泉之一 ,因此国家参与对农业剩余的分配 ,就成为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 ,政府从农民那里“拿多少”和“怎样拿” ,则是有高下之分的 ,对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却是大不一样的。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的曲折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与农民的这种分配关系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土”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其“后发”国家的发展定位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专家学者们对此作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努力,本文试图以理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融合“乡土”工业化、渐进式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重大任务,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业的现代意义表明,农业实行以工业化为本质的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的主要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严重状况表明,农村走城市化、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使中国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能够与中国城市居民一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主人翁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应然要求,既是与农业经营相连的系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对原有农业经营体系的继承和提升。以农户为主的多元经营主体,及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特征。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时应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以农民的利益为重,以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培育和发展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有利于提升农民家庭经营品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构成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因素,农民收入提高对农业信贷投入力度有影响。选用新疆1979~2009年的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描述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元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的实质及我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时代,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按照刘易斯的逻辑,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际上是三元经济结构向"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三元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农民保障状况、农民适应市场能力以及农民人数庞大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三元经济结构下,需要把解除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障碍作为突破口,推动和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土地经营规模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十分严峻、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从建设现代农业长远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土地经营规模的演变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去借鉴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以求实的精神从国情出发选择我国逐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战略途径和政策导向,把握住当前最有利的起步时机,引导农地从分散趋势向集中趋势转变,通过逐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不断扩展空间,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科学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并沿着这一路径,增加农业收入,逐步实现小康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使农民富裕起来,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4):53-56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开展,农村的发展问题备受重视,其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性问题,休闲农业的异军突起在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黔东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只是初步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农村和农民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摆脱贫困,农业生产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为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黔东南地区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合作化运动在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