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职学校对抗型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和发展态势不仅对群体成员本身造成重要影响,阻碍自身人格健全,同时影响班级学风建设、危害校园安全稳定甚至造成社会的激荡不安定。在分析对抗型非正式群体特征的前提下,提出了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行民主化管理、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和净化社会环境,借助社会干预等。  相似文献   

2.
邹春丽 《考试周刊》2013,(9):186-18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已成为班级、学校、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对该群体的概念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从班级和家庭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引导这种群体的发展,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它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心理因素 ,它的存在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和倾向性。有效地教育、引导好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引导这种群体的发展,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形成原因各异.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影响巨大,具有二重性.为了趋利避害,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徐振伟  朱永 《江苏教育》2022,(79):59-62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与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它是在学校教育语境中,初中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教师应通过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现象的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群体特质以及对班集体建设的各种影响,深化对该群体的科学认识,积极探寻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成因,从道德教育、强化非正式群体的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成因,从道德教育、强化非正式群体的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愿、自发形成的小团体组织。对非正式群体应按群体成因、类型,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加以心育,使学生的进步步入正常发展的轨迹,使班级工作健全开展。  相似文献   

11.
12.
高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分析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类型,群体内信息的畅通性和秘密性、群体意识的一致性、成员的重叠性等特征,以及满足学生多种需要、协调同学关糸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它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际氛围的营造,都有重要影响。所以,认为它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引导其发挥积极和,限制其负面影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书晴 《文教资料》2011,(17):230-232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非正式群体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群体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而且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有其独特的成因和存在的必然性,希望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成因和功能,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从根本上来说,高校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大学生自身各种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其形成与发展也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正向功能,也存在负面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势利导,引导非正式群体沿着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促进高校良好学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大量存在给班级管理带来特殊的影响,班主任应客观、正确地给予引导。本文从该群体的界定、特点及影响入手,试论在教育中对该群体的管理策略,力求达到让此类群体更好地服务于正式群体,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群体就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接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依据其性质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本文提到的不良型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积极型以外的三种非正式群体的总称。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青少年较为集中的地方, 非正式群体在中学的存在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而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非正式群体的种类、形式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如何认识对待教育、管理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