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美学界对“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①专指当代文化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③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自觉追求审美的文化。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它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大众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应只从概念出发,而应从它的实际使用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然而,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争议。“以审美为核心”的提法有其片面性:音乐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缺乏与特定音乐的联系,限制了音乐的功能;对音乐审美能力价值的过于强调有可能导致音乐功能本身价值的失落。  相似文献   

3.
本的主旨是,揭示“书教”与素质教育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主要通过分析“书教”具有育德、启智、审美、健身等4个功能,强调其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乐记》关于“乐通伦理”的论述,是通过赋予乐以人伦的品格,而且将自然人格化,使乐具有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与仁学基础。乐上通天道,下通人伦,内通人情,外通政治,会通统一于仁。通过乐教,人的审美志趣与向善情操得以培育,人伦与天道同构。《乐记》亦藉此诠释了儒家乐教在涵养个体德性、和洽人际关系、融通天人之际等方面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两汉“天人”思想影响下,雅乐与俗乐的审美目的、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近而不同”。从分化过程来看,雅乐“天人之和”与俗乐“天人之乐”的审美追求有别,审美主体对“神性”“人性”的选择随之不同,并在“庙堂”“民间”的差异化场景中完成“分乐而序”。从合流成因来看,雅俗之乐以天人之情的同一性为基础,借助审美共通性推动天人之教,实现天人之美的价值统一。分化源于对“神”的崇拜,合流则见证“人”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寓教于“乐,”把音乐艺术的美带入课堂,将审美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中有美,美中有教,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教学中感受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7.
《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这种道德内核,“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也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8.
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在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中求乐,乐而好学,乐中发展,乐中创造”,达到“善教与乐学”的统一,“乐学与会学”的统一。让学生“学中求乐,乐而好学”。  相似文献   

9.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文本内部功能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材观。一般人认为,把教材当作知识的载体,师生注重学教材,这种方式被理解为“教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一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强调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性教音乐思考,从审美性教情感体验,从实践性教音乐表达。以上是笔者结合音乐学科性质,对“情境—问题”教学法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三教”理念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2.
孔子“乐教”蕴含着中国早期的审美思想,是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源泉。历史上,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乐教也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乐教”通过六艺与先秦典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育心、育志、育行”的实践经验,为当今美育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孔子“乐教”推崇具有中和之美的雅乐,通过“礼”的规范及“仁爱”思想的充实,形成诗礼乐一体的美育路径,为当代美育交叉融合式发展与系统育人提供依据;孔子“乐教”还看重音乐涵养美好情感与高尚精神追求的独特价值,启发当代美育要将育人重点放在人心“根”部,激发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情认同、价值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很美地画了一个老人”和“画了一个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很美地画”出来的作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是艺术作品。而画一个“很美的老人”,却并不一定是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因为老人很美,但也许画得并不美。借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某种技巧的产物,也不仅仅只是合乎人的感官审美要求的美的形式,而是传达了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经验的作品。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这是必然的。因为从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14.
经常听到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教育教师们要“安贫乐教”。多年以来,我们也已经习惯把它当作真理信奉。殊不知,“安贫乐教”是有悖于常理的。第一,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各位学校领导自己都不能“安贫”,还怎么要求教师呢?第二,正当的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所张扬的理念,而“安贫”却是与此相悖的。第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学评教"实践的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我国“学评教”现状出发 ,指出“学评教”的边缘化、工具化与形式化是当前“学评教”实践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 ,是我国“学评教”群体在观念层面的滞后 :对学生主体价值的理解 ,对评价本身功能的理解以及对现代社会信息开放度的理解的滞后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如何使文艺不做市场的奴隶,不沾染铜臭气?应当祛除文艺创作中的“媚商”习气、“媚娱乐”倾向与“媚众”特性,使文艺创作与商业利益、文艺乐感体验与价值引导功能、文艺创作与人民大众之间通过良性的互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亦即通过纯文艺与商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文艺自主原则与经济原则相互平衡的文学场或艺术场;通过溶解性的“乐”之功能与振奋性的“教”之功能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寓教于乐的平衡式“快乐”;通过扎根大众与反思大众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平衡而深沉的“爱众”式受众观.通过这一系列平衡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7.
寓教于"乐"(音乐、快乐),"乐"是载体,也是目的,内在地展示了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愉悦人的身心,滋养人的生命。当前音乐教育中的重教轻乐、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源于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模糊,认清音乐的本质属性,才能解决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8.
辽南鼓乐发展趋势虽有局限性,但辽南鼓乐中的“梢头”的这种手法在我们各种类型的鼓乐中均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探讨了“梢头”在辽南鼓乐中的应用及风格特点,提出了辽南鼓乐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教育法规在湘东“硬”起来教自法现是“豆风云”吗?绿乡币湘乐区为我们找到了自容。1994迁.湘乐区国阐就成D了“人民教目是企委员会”,下设o0窒,挂靠在区被国局,负责收取和管理、使用自种教自费地m等的日常工作。95$上半年,湘乐区政阻又下发了《关于授权...  相似文献   

20.
“唯乐不可以为伪”阐明儒家的“乐”(yue)以真情成其感人深、化人速、致人乐(le)、效最捷之教。儒家乐教的真情本质自孔子发问:“人而不仁,如乐何?”便以“仁”所内含的“爱人”之情与“乐”所建塑的“合爱”之情同真并启;又经《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嵇康《声无哀乐论》直证:“生于心”“感物而动”“不可免”的“乐”是“其声出于情也信”与“乐行志清”;并在诗、乐一体中以“好善恶恶”之真志“兴观群怨”,助推“礼”之践行。主体在乐所营造的真情世界,打开、抒发、共鸣、相知自身“仁心”中的真情,乐(le)且同乐(le)地化成仁者和仁之礼文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