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军 《上海教育》2010,(13):43-43
最近,教育国际化似乎同“世界杯足球赛”一般,有升温的趋势,一批“国际课程班”纷纷在知名高中被引入,国际教育研讨会也此起彼伏,国人对“洋学校”已经看淡,对国际研讨会也习以为常,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大有“全场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论“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论有关教育问题时,中国古代教育家常用“教化”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化”远比“教学”、“教育”出现得频繁。这主要不是一个用词习惯问题,而是反映了古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化”。一般理解,“化”的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方法上是非粗暴非强制的;(2)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接受者而言是不知不觉的;(3)它所要影响的不只是接受者的外部行为,主要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等形象的说法来描绘所谓“教化”对人的作用方式。“教化”被古代统治者用来养成社会风俗(即社会教化或政教风化),也被古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五种意义上使用着”教育“这个概念,对”教学“也有三种误解;但是从我们对”教育“和”教学“的”科学“定义来看,作为一种活动的“教育”,在内涵上和外延上与“教学”是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懂得学生的智慧。高尔基说得好:“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所以,当我们不断谈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时,一定不能忘记对于教师专业智慧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漠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育被人为的简单化了:我们用“敬业”替代“专业”,用“天然爱心”替代“专业智慧”,其结果是让教师所有的“爱心”被无智慧的劳动所冲散淹没。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记录了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然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和价值中心地位的确立,《论语》里那种师生交谈式的教育方式,逐渐向学徒式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化。也就是从“启发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化。这种转化,既是儒家学说发展中自身的结果,也受到了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两类教育形态在历史上互相交织,直到今天仍旧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启发式”教育比“引导式”教育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长兴县为了解决职业高中和私立学校的生源困难问题,采取了实施“教育券”政策的做法,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育券”也被国人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以长兴县实施的“教育券”为引子,对“教育券”的提出及在我国实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进而对“教育券”这一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地区性实施模仿性的教育卷计划需要斟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自进行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尊重教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曲解了“尊重教育”的涵义,被“尊重”遮住了双眼.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貌似尊重实则“伪尊重”的做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透过种种“伪尊重”现象去重新认清“尊重教育”的真面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A校长是一位对教育充满热情,锐意进取,非常注重通过改革来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型”校长。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教育变化,A校长一边在极力应对各种影响教育改革措施的不利因素,同时自身也被众多新教育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出现困惑着。比如,近年来教育中出现了“情境教育、启发教育、赏识教育、创新教育、尝试教育、艺术教育、感恩教育”等不同形式,“乱花渐欲迷人眼”,他眼花缭乱,不知道究竟要选择哪样教育,到底哪种最先进、最有效。A校长着实伤透脑筋,即使耐心听取多方意见,也是说法不一。艰难抉择之中,A校长还是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最终作出了“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创设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既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更是我国教育创新的一种具体精神和必然行为。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践和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文化素质,当务之急就是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做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各种需求,按其性质由低而高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而“尊重”需求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教育家杜威也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可以说,人的这种渴望尊重的需…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裴跃进 《河南教育》2010,(10):16-16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时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清晰表明:“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首次被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升至“教育之本”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陈永明   《上海教育》2007,(4B):36-37
2006年12月中旬,笔同我国几所主要师范大学校长应邀到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参加首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当时正值日本国会在众多反对声中通过新修改的《教育基本法》,这部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被称为日本的“教育宪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调,必须保证向所有的学生提供高水准的受教育机会,在内阁成立“教育再生会议”,全力推进教育再生改革。安倍内阁的“教育再生”,在对教师提供一系列奖励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制度,笔认为,这种教师政策可以用“蜜糖”+“皮鞭”来形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14.
木子 《家教指南》2004,(1):14-15
背景:中国传统家教“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终身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抱怨: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近来,在城市热门话题“丁丁案”中,丁丁妈妈与“继父”在使丁丁身心严重受创之后,居然还直言不讳:“我们打她是因为爱她”!于是又引起了人们对家长管教时该不该打孩子的关注。现实:全国半数以上孩子在家挨打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十省市所进行的“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或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应试教育被人称之为“取悦”或者“迎合”教育,这和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教育资源不均有关。在此形势之下,素质教育也只成了一句口头禅。基础教育其实并不是在取悦家长,而是不断地迎合形势。大学教育也因为并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所以自主招生也成了“应试”的变种和翻版。  相似文献   

16.
林光荣 《教书育人》2000,(17):20-21
有一部电影名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事。在我们教育界,也有一个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创伤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一些教育同行以及社会和家庭应有的关注,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因此,笔者感到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上海教育》曾登文强调要重视“八种学生”的教育问题。所谓“八种学生”是指那些家庭破裂、父母不全的;受到坏人污辱、犯过生活错误的;有先天性生理残缺的;智能低下而学习长期落后的;长期患慢性疾病的;因家长犯罪被判刑而背上包袱的;受黄色书刊毒害而精神萎靡不振的;…  相似文献   

17.
将“北京教育”改称为“首都教育”意味着什么?它们都是同一地区的教育。称谓的更改只是“异名而同义”呢?还是另有深意在?在新词汇蜂起的时代,笔者愿以学习的态度,试图品味一下“首都教育”这个新概念。笔者认为,将“北京教育”明确标示为“首都教育”,恐怕不能认为本来北京即首都,称之也无妨吧,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实际上,只有当“北京教育”向着“首都教育”的基本特质迈进时,才有必要进行更名。一般而言,“首都教育”应该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特征:1.该教育应当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典型体现。北京,是一个地区性的概念;首都,虽然也是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8.
“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时下,人们出于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热切关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有关“挫折教育”的提法不时见诸报端,在教育行政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偶有附议引用。本人认为,“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挫折。所谓挫折,按照《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尤负盛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新思潮冲击及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下,“生活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生活教育”进行溯源,阐释“生活·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生活·实践”教育的践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教育所遇困境提出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20.
徐洁 《今日教育》2010,(2):59-59
最近.有一个词比较走红:“被XX”.学生从小到大都“被关心”着.在学校“被教育”“被培养”“被希望”“被期待”.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要学什么不要学什么,都有人管理。放学后“被护送”“被接送”。在家里“被疼爱”“被检查”“被签字”.吃喝拉撒都有人照顾。节假日“被培优”“被爱好”“被特长”.方方面面都有人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